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战略网络构建与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实践背景 | 第14-15页 |
·理论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逻辑框架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5页 |
第2章 战略网络及动态能力理论文献综述 | 第25-44页 |
·组织间关系和网络——一个回顾 | 第25-28页 |
·互动、关系和网络 | 第25-27页 |
·组织间关系和网络分析的层次 | 第27-28页 |
·战略网络理论文献综述 | 第28-33页 |
·国外战略网络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国内战略网络研究综述 | 第31-33页 |
·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40页 |
·联盟的构建研究 | 第33-37页 |
·网络层次的构建与治理研究 | 第37-39页 |
·网络的绩效研究 | 第39-40页 |
·网络的演化研究 | 第40页 |
·动态能力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综述 | 第40-42页 |
·动态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 第40-41页 |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41-42页 |
·对当前战略网络研究的评价 | 第42-44页 |
第3章 战略网络的基本内容 | 第44-56页 |
·战略网络的定义 | 第44-47页 |
·按照所研究的理论视角定义 | 第44-45页 |
·按照所研究的网络层次定义 | 第45-46页 |
·本文战略网络的内涵界定 | 第46-47页 |
·战略网络的层次性分析 | 第47-49页 |
·战略网络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49-51页 |
·网络目标 | 第49-50页 |
·网络定位 | 第50页 |
·网络战略 | 第50页 |
·网络节点 | 第50-51页 |
·网络联结 | 第51页 |
·网络机制 | 第51页 |
·网络平台 | 第51页 |
·战略网络的类型 | 第51-53页 |
·开放型网络 | 第52页 |
·封闭型网络 | 第52页 |
·可渗透型网络 | 第52-53页 |
·战略网络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53-55页 |
·战略合作 | 第53-54页 |
·网络通道 | 第54页 |
·优势互补 | 第54页 |
·网络沟通 | 第54页 |
·网络自组织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战略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56-63页 |
·交易成本经济学 | 第56-57页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57-58页 |
·战略选择理论 | 第58页 |
·组织学习理论 | 第58-59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59-60页 |
·制度理论 | 第60-61页 |
·上述理论解释的述评 | 第61-63页 |
第5章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构建过程 | 第63-87页 |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竞争优势来源 | 第63-66页 |
·战略网络内在性竞争优势 | 第64-65页 |
·战略网络动态性竞争优势 | 第65页 |
·整合两种竞争优势的动态机制 | 第65-66页 |
·构建战略网络的动态能力 | 第66-71页 |
·战略网络动态能力的特殊属性 | 第66-68页 |
·企业网络能力 | 第68-71页 |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构建原则 | 第71-73页 |
·网络关系的多样性原则 | 第71-72页 |
·市场关系、层级关系和网络关系间匹配性原则 | 第72页 |
·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平衡性原则 | 第72页 |
·弱联系和强联系的均衡性原则 | 第72页 |
·本土网络和国际网络的互补性原则 | 第72-73页 |
·网络治理的开放性原则 | 第73页 |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管理框架 | 第73-85页 |
·内外部环境扫描 | 第73-75页 |
·战略网络目标的选择 | 第75-76页 |
·战略网络定位 | 第76-79页 |
·战略网络战略 | 第79-83页 |
·战略关系配置 | 第83-84页 |
·战略网络平台 | 第84页 |
·战略网络绩效与评价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战略网络中合作伙伴的选择 | 第87-97页 |
·传统的合作伙伴选择 | 第87-88页 |
·伙伴选择方法的转变动因 | 第88-89页 |
·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 | 第89-91页 |
·互补性 | 第89-90页 |
·兼容性 | 第90页 |
·相互信任 | 第90页 |
·双赢理念 | 第90页 |
·相互依赖 | 第90-91页 |
·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 | 第91-95页 |
·问题的描述 | 第91-92页 |
·静态评价阶段条件 | 第92页 |
·动态评价阶段条件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7章 战略网络合作的形成与演化的机理 | 第97-112页 |
·战略网络中双边合作的产生机理 | 第97-102页 |
·标准囚徒困境模型 | 第97-98页 |
·修正囚徒困境模型 | 第98-99页 |
·厨师困境模型 | 第99-100页 |
·战略网络中二元合作产生条件 | 第100-102页 |
·信任对战略网络中合作行为产生的影响机制 | 第102-104页 |
·信任与合作形成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企业个体行为的自我约束 | 第103页 |
·信任的可靠性保证 | 第103-104页 |
·战略网络群体合作的形成机理 | 第104-110页 |
·双边合作在群体中的演进 | 第104-107页 |
·战略网络群体合作的困境 | 第107-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8章 战略网络治理问题 | 第112-127页 |
·战略网络治理的特点 | 第112-113页 |
·独立性与整体性的整合 | 第112页 |
·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 第112-113页 |
·战略网络治理的实质——关系性交易引致的嵌入结构 | 第113-114页 |
·战略网络中的关系性交易 | 第113页 |
·战略网络关系性交易引致的嵌入结构 | 第113-114页 |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治理机制 | 第114-124页 |
·战略网络的动力机制 | 第114-115页 |
·战略网络的学习机制 | 第115-116页 |
·战略网络的匹配机制 | 第116页 |
·战略网络的信任机制 | 第116-119页 |
·战略网络的示范机制 | 第119-121页 |
·战略网络的激励机制 | 第121-124页 |
·规范对战略网络治理的引导 | 第124-126页 |
·规范的定义及作用 | 第124-125页 |
·战略网络中规范的形成机制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9章 东软集团战略网络构建与治理实践 | 第127-141页 |
·东软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第127-129页 |
·东软集团简介 | 第127页 |
·东软集团发展历程 | 第127-128页 |
·东软股东结构和主要业务 | 第128-129页 |
·软件产业分析 | 第129-132页 |
·东软的战略网络构建 | 第132-138页 |
·东软的战略网络结构 | 第132-133页 |
·东软的战略网络目标 | 第133-134页 |
·战略的网络定位 | 第134-135页 |
·东软的网络能力 | 第135-136页 |
·东软的网络战略 | 第136-137页 |
·东软的战略网络平台 | 第137-138页 |
·东软的战略网络治理 | 第138-141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主要结论 | 第141-142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56-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