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晚石炭世生物礁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黔南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页 |
·碳酸盐岩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自然地理背景及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16-17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0页 |
·黔南晚石炭世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页 |
·黔南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 第17-18页 |
·贵州紫云晚石炭世地层及沉积类型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基本特征 | 第20-28页 |
·概述 | 第20页 |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基本特征 | 第20-26页 |
·叶状藻礁地质特征概况 | 第20页 |
·叶状藻礁礁相生物地层学研究 | 第20-22页 |
·紫云晚石炭世生物礁中的生物化石 | 第21页 |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层位 | 第21-22页 |
·叶状藻礁相生物地层剖面 | 第22页 |
·叶状藻生物学特征 | 第22-24页 |
·叶状藻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叶状藻的生长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形态与规模 | 第26-28页 |
·生物礁的规模分类 | 第26-27页 |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形态与规模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 | 第28-39页 |
·生物礁碳酸盐岩的一般特征 | 第28-30页 |
·沉积结构组分和构造 | 第28-29页 |
·中国石炭纪生物礁岩分类 | 第29页 |
·主要岩石类型 | 第29-30页 |
·紫云叶状藻礁碳酸盐岩的颗粒类型及特征 | 第30-33页 |
·叶状藻礁剖面的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3-34页 |
·叶状藻礁剖面的沉积相分析 | 第34-36页 |
·叶状藻礁灰岩的沉积相模式和沉积环境 | 第36-39页 |
·叶状藻礁灰岩的沉积相模式 | 第36-37页 |
·叶状藻礁灰岩的沉积环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 | 第39-54页 |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 | 第39-41页 |
·碳酸盐岩成岩环境概述 | 第41-42页 |
·阴极发光技术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碳酸盐岩矿物的阴极发光性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 第42-43页 |
·阴极发光对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研究 | 第43页 |
·紫云叶状藻礁灰岩的成岩作用研究 | 第43-49页 |
·生物粘结-障积作用 | 第43-44页 |
·泥晶化作用 | 第44页 |
·胶结作用 | 第44-46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6页 |
·破裂作用 | 第46-47页 |
·重结晶作用 | 第47-49页 |
·溶解作用 | 第49页 |
·紫云叶状藻礁的成岩作用序列与成岩阶段划分 | 第49-51页 |
·叶状藻礁成岩作用序列 | 第49页 |
·叶状藻礁成岩阶段划分 | 第49-51页 |
·紫云叶状藻礁的成岩环境 | 第51-52页 |
·海底成岩环境 | 第51页 |
·大气淡水成岩环境 | 第51页 |
·埋藏成岩环境 | 第51-52页 |
·紫云叶状藻礁灰岩的孔隙演化特征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含油气性浅析 | 第54-59页 |
·生物礁与油气藏 | 第54-55页 |
·国外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藏 | 第54-55页 |
·中国生物礁油气藏 | 第55页 |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的含油气性浅析 | 第55-59页 |
·紫云叶状藻礁的含油气表象特征 | 第55-58页 |
·叶状藻礁油气的成因介绍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图版说明 | 第60-62页 |
图版 | 第6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