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 | 第13-14页 |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的视觉显示 | 第14-15页 |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及其演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虚拟空间会议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VST系统的演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创新点 | 第28-30页 |
·论文的章节及安排 | 第30-31页 |
2 立体图像的区域匹配方法 | 第31-46页 |
·引言 | 第31页 |
·现有的区域匹配方法 | 第31-35页 |
·相对位置约束 | 第32页 |
·费用函数评判 | 第32-35页 |
·基于中心视差梯度的区域匹配方法 | 第35-36页 |
·视差梯度 | 第35-36页 |
·实验分析 | 第36页 |
·基于Zernike矩的区域匹配方法 | 第36-39页 |
·Zernike矩的区域匹配 | 第37-38页 |
·实验分析 | 第38-39页 |
·基于中心环投影的区域匹配方法 | 第39-42页 |
·中心环投影 | 第39-40页 |
·实验分析 | 第40-42页 |
·基于小波变换及分形特征的区域匹配方法 | 第42-45页 |
·分形布朗模型及小波变换 | 第42-43页 |
·分形布朗模型及小波变换 | 第43-44页 |
·实验分析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基于曲波和Markov随机场的图像匹配方法 | 第46-65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现有的立体匹配方法 | 第47-52页 |
·固定块匹配视差估计 | 第48页 |
·交叠块匹配视差估计 | 第48-49页 |
·分层交叠块匹配视差估计 | 第49-50页 |
·立体匹配中的约束条件 | 第50-52页 |
·基于曲波系数的立体图像匹配方法 | 第52-56页 |
·连续脊波变换 | 第52页 |
·离散脊波变换 | 第52-53页 |
·单尺度脊波 | 第53-54页 |
·曲波变换 | 第54-55页 |
·基于曲波系数的立体图像匹配 | 第55-56页 |
·基于Markov模型和曲波的立体图像匹配方法 | 第56-64页 |
·Markov模型和隐Markov模型 | 第56-57页 |
·Markov随机场和Gibbs分布 | 第57-58页 |
·基于Markov模型的图像分割算法 | 第58-59页 |
·基于MRF模型和曲波系数的稠密视差图求取 | 第59-61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立体图像匹配的正则化方法 | 第65-78页 |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65-67页 |
·极线几何和极线约束 | 第67-68页 |
·正则化方法中的匹配项 | 第68-69页 |
·正则化方法中正则项 | 第69-71页 |
·现有的正则项 | 第69-70页 |
·改进的正则项 | 第70-71页 |
·数值解法 | 第71-74页 |
·Nagel and Enkelmann模型数值解法 | 第71-73页 |
·本文方法的数值解法 | 第73-74页 |
·实验分析 | 第74-77页 |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5 融合光流信息的正则化方法 | 第78-93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光流估计方法 | 第79-82页 |
·光流方程 | 第79-81页 |
·光流估计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融合光流信息的正则化方法 | 第82-88页 |
·光流与视差图的联系 | 第82-83页 |
·光流中运动边界的求取 | 第83-84页 |
·运动边界求取的数值解法 | 第84-86页 |
·基于运动边界和能量最优的图像匹配算法 | 第86-87页 |
·算法流程 | 第87-88页 |
·实验分析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虚拟空间会议原型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 第93-112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虚拟会场构造与显示 | 第94页 |
·与会者的视频对象提取 | 第94-100页 |
·视频分割的关键技术 | 第95-97页 |
·基于变化区域检测及肤色特征的视频对象提取 | 第97-100页 |
·基于视线的中间视 | 第100-105页 |
·视差图误差检测与校正技术 | 第100-102页 |
·基于视线的中间视 | 第102-105页 |
·会议场景漫游实现 | 第105-107页 |
·与会者视频合成 | 第107-109页 |
·与会者三维模型重建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附录A: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