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研究范围 | 第8-9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精神家园与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发展 | 第11-20页 |
·关于精神家园 | 第11-12页 |
·精神家园的释义 | 第11页 |
·园居景观的双重含义 | 第11-12页 |
·园居景观的诗意特征 | 第12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发展 | 第12-17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雏形 | 第12-13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发展简史 | 第13-16页 |
·园院结合——园居景观的理想形式 | 第16-17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文化内涵 | 第17-19页 |
·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 第17-18页 |
·出世入世的隐逸思想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形态解析 | 第20-38页 |
·空间原型 | 第20-21页 |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内涵 | 第20页 |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 | 第20-21页 |
·庭院空间的构成方式 | 第21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生成探析 | 第21-26页 |
·空间错位——从院到园的演变 | 第22-24页 |
·院落的形成——视线与路径的交错 | 第24页 |
·院落的连接——路径的形成 | 第24-26页 |
·以水池为中心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组成 | 第26-28页 |
·院空间 | 第27-28页 |
·曲径 | 第28页 |
·中心的虚化 | 第28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形态构成 | 第28-36页 |
·院空间的形态构成 | 第28-33页 |
·曲径的形态构成 | 第33-35页 |
·中空的向心结构 | 第35-36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结构特点 | 第36-37页 |
·旷奥交替的空间结构 | 第36页 |
·围透结合的空间结构 | 第36页 |
·动静相隔的空间结构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 | 第38-59页 |
·空间转译的基础 | 第38-39页 |
·层次分析与继承 | 第38-39页 |
·空间转译的理论基础 | 第39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与国外现代小住宅空间实现转译的可能性 | 第39-41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与现代建筑空间结构的关联性 | 第39-40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与国外现代小住宅空间进行转译的可操作性 | 第40-41页 |
·近现代国外小住宅的典型空间构成分析 | 第41-47页 |
·勒·柯布西耶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1-42页 |
·密斯·凡·德·罗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2-43页 |
·安藤忠雄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3-45页 |
·彼得·埃森曼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5-47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 | 第47-58页 |
·院空间界面的现代转译 | 第47-50页 |
·院空间组合的现代转译 | 第50-52页 |
·曲径的现代转译 | 第52-54页 |
·色彩、材料的现代转译 | 第54-56页 |
·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再创造 | 第59-69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现实意义 | 第59-60页 |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再创造 | 第60-64页 |
·化整为零的设计思想 | 第60页 |
·化宅为园 | 第60-62页 |
·化院为园 | 第62-63页 |
·化区为园 | 第63-64页 |
·园院——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形式 | 第64-68页 |
·院中套院 | 第64-66页 |
·园院——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形式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主要中文书籍 | 第71-72页 |
主要期刊论文 | 第72-73页 |
主要学位论文 | 第73-74页 |
图片目录 | 第74-7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