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中国社会转型期与变动中的生活方式 | 第8页 |
| ·体验经济时代与贩卖生活方式 | 第8页 |
| ·多功能乘用车——多种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 第8-11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MPV 车型的界定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 ·论文框架图示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多功能乘用车市场研究 | 第17-25页 |
| ·我国汽车的分类标准 | 第17页 |
| ·多功能乘用车产品概述 | 第17-19页 |
| ·MPV 的概念与特点 | 第17-18页 |
| ·多功能乘用车品牌和相关产品搜集 | 第18-19页 |
| ·国内市场中各品牌车型的竞争分析 | 第19-23页 |
| ·国内MPV 市场整体发展态势分析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生活方式测量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25-39页 |
| ·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31页 |
| ·生活方式的概念 | 第25-27页 |
| ·生活方式的内涵 | 第27-28页 |
| ·生活方式与细分市场 | 第28页 |
| ·生活方式的性质 | 第28-30页 |
| ·生活方式与产品设计 | 第30-31页 |
| ·生活方式研究的发展 | 第31-32页 |
| ·经典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综述 | 第32-34页 |
| ·AIO 清单 | 第32-33页 |
| ·VALS 模型 | 第33页 |
| ·VALS2 模型 | 第33-34页 |
| ·LOV 尺度 | 第3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 ·社会学研究方向 | 第34-36页 |
| ·应用性研究方向 | 第36-37页 |
| ·小结——参考文献对本课题研究方法的贡献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MPV 潜在消费者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的建构 | 第39-46页 |
| ·本课题目标调研人群人口特征的限定 | 第39页 |
| ·深度焦点访谈 | 第39-42页 |
| ·本课题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的建立 | 第42-43页 |
| ·问卷设计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生活方式导向MPV 设计的实证研究 | 第46-67页 |
| ·准实验 | 第46页 |
| ·被试与施测 | 第46页 |
| ·区分度考验 | 第46页 |
| ·效度检验 | 第46页 |
| ·抽样设计 | 第46页 |
|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46-65页 |
| ·因子分析 | 第47-52页 |
| ·聚类分析 | 第52-55页 |
| ·聚类分析的结果讨论 | 第55-65页 |
| ·本章总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多功能乘用车概念设计 | 第67-77页 |
| ·目标消费群定义 | 第67页 |
| ·目标消费群生活方式特征及设计偏好 | 第67页 |
| ·概念设计元素的提取 | 第67-72页 |
| ·概念设计方案说明 | 第72-73页 |
| ·概念设计方案效果图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80页 |
| ·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 第77-78页 |
| ·理论研究结果讨论 | 第77页 |
|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 第77-78页 |
|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 第78-80页 |
|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第78页 |
| ·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附录A:生活方式导向多功能乘用车(MPV)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 第83-86页 |
|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