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导论第12-23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2-14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14-22页
 三、本文的主题、方法与结构第22-23页
第一章 日本在中国的存在第23-62页
 第一节 变动的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第23-35页
  一、中日近代交通的发展第23-29页
  二、中日的文化差异第29-35页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在华的存在第35-62页
  一、日本在华的政治存在第36-47页
  二、日本在华的经济存在第47-55页
  三、日本在华的文化存在第55-62页
第二章 模版与援引:政治导向下的日本观第62-107页
 第一节 日本维新的中国叙述第62-78页
  一、甲午前的日本维新认识第62-68页
  二、《日本国志》与《日本变政考》中的明治维新第68-74页
  三、从个体主张到政府决策的学习日本第74-78页
 第二节 同文同种下的"中日联盟"第78-95页
  一、西力东侵与《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第78-82页
  二、俄国背影下的东亚格局:联日以制俄第82-91页
  三、日本的"支那保全论"第91-95页
 第三节 作为敌对者的日本解读第95-107页
  一、近在肘腋的"中土之患"第95-101页
  二、帝国主义话语谱系中的日本第101-107页
第三章 形塑和变形:媒体视角中的日本形象第107-143页
 第一节 公众视野中的"甲午战争"第107-127页
  一、公众获知甲午战讯的管道第107-112页
  二、《申报》概况及对日本的报道第112-116页
  三、《点石斋画报》中的"日本"第116-120页
  四、《申报》与《点石斋画报》中的"甲午战争"第120-127页
 第二节 多元的日本:《盛京时报》与《申报》的一个比较第127-143页
  一、《盛京时报》的日人背景与日本报道第127-131页
  二、二辰丸事件的两种解读第131-143页
第四章 师日和仇日:民间的"日本"观感第143-187页
 第一节 留日学生的日本体验第143-158页
  一、留日日记中的日本——以黄尊三为例第143-149页
  二、由私人到公众:留日刊物中的日本第149-158页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日本第158-175页
  一、进入课堂的日本第159-166页
  二、爱国与排日:民初的教科书事件第166-175页
 第三节 民众视野下的中日冲突第175-187页
  一、从甲午战争到"二十一条"第175-181页
  二、日僧与庙产兴学——以水陆寺、龙兴寺为例第181-187页
结语第187-192页
 一、影响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因素第187-189页
 二、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特点第189-192页
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第192-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制度之研究
下一篇:人口、空间与汉口的城市发展(146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