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问题之所在 | 第9-19页 |
(一) 数额犯未遂形态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二) 数额犯未遂形态再量化混淆了犯罪成立与犯罪形态的界限 | 第10-13页 |
(三) 数额犯未遂形态再量化混淆了未遂犯与既遂犯的处罚标准 | 第13-17页 |
1. 处罚未遂犯的根据—数额犯未遂形态应当处罚的问题 | 第13-15页 |
2. “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准确理解 | 第15-17页 |
(四) 小结 | 第17-19页 |
二、 犯罪数额的性质以及数额犯的界定 | 第19-29页 |
(一) 犯罪数额的性质—以刑法规定为立足点 | 第19-23页 |
1. 犯罪数额的立法现状 | 第19-21页 |
2. 在构成要件之内讨论数额犯的形式合理性 | 第21-23页 |
(二) 数额犯的合理界定 | 第23-27页 |
1. 在构成要件之外讨论数额犯的实质合理性 | 第23-25页 |
2. 法益说之提倡 | 第25-27页 |
(三) 小结 | 第27-29页 |
三、 数额犯未遂形态的界定 | 第29-40页 |
(一) 数额犯未遂形态的着手 | 第29-30页 |
(二) 数额犯未遂形态的“未得逞” | 第30-32页 |
(三) 数额犯未遂形态与相关理论的界限 | 第32-35页 |
1. 数额犯的犯罪未遂与不能犯的界限 | 第32-34页 |
2. 数额犯未遂形态与刑法第 13 条“但书”之间的界限 | 第34-35页 |
(四) 典型案例与分析 | 第35-38页 |
1. “5·8”故宫失窃案 | 第35-36页 |
2. 是否蓄意盗窃与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36-38页 |
(五) 小结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