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形而上学的入路 | 第13-19页 |
| 一、西方哲学研究的一般理路 | 第13-16页 |
| 1、“形而上学”的双重含义 | 第13-14页 |
| 2、什么是形而上学? | 第14-16页 |
| 二、西方哲学研究的一般特征 | 第16-17页 |
| 三、用一种元哲学的视角省视形而上学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有无穷想象潜力”的形而上学 | 第19-30页 |
| 一、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形而上之思 | 第19-23页 |
| 二、从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 | 第23-28页 |
| 三、“根”的可能延伸途径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神学与哲学一体”的形而上学 | 第30-38页 |
| 一、希腊—罗马世界 | 第30-32页 |
| 1. 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主题 | 第30-32页 |
| 2. 《神学要义》与《柏拉图神学》 | 第32页 |
| 二、指向上帝之绝对性 | 第32-34页 |
| 三、神性形而上学及其对理性结构的规范 | 第34-38页 |
| 第四章 康德的形而上学筹划——“何以可能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 | 第38-52页 |
| 一、康德与德国哲学 | 第38-39页 |
| 二、康德所要实现的对形而上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 第39-41页 |
| 三、康德哲学的逻辑形式 | 第41-43页 |
| 四、康德的科学与哲学的二分 | 第43-47页 |
| 五、康德的形而上学 | 第47-52页 |
| 第五章 绝对唯心的先验形而上学 | 第52-73页 |
| 一、先验唯心体系的序曲:费希特和谢林 | 第52-59页 |
|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 | 第59-61页 |
| 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第61-64页 |
| 四、绝对精神与形而上学体系 | 第64-73页 |
| 第六章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 第73-89页 |
| 一、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体反思 | 第73-81页 |
| 1. 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理论背景 | 第73-74页 |
| 2. 西方形而上学存在的理论缺陷 | 第74-81页 |
| 二、马克思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实现的哲学转向 | 第81-89页 |
| 1. 马克思实现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辩证阐释,指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超自然属性的双重存在 | 第82-83页 |
| 2.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实现哲学从天上到地上的降落,完成从彼岸世界向此岸世界的回归 | 第83-84页 |
| 3. 马克思哲学全面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阐释哲学的时代性特征 | 第84-86页 |
| 4. 马克思确立实践论原则,确立哲学改造现存世界的哲学使命 | 第86-89页 |
| 第七章 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思(上) | 第89-105页 |
| 一、概述 | 第89-91页 |
| 二、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延续 | 第91-95页 |
| 1、从意志到生命 | 第92-93页 |
| 2、存在主义的本体论 | 第93-95页 |
| 三、对形而上学所进行的语言分析和逻辑澄清 | 第95-105页 |
| 1、逻辑实证 | 第96-98页 |
| 2、实用主义取向 | 第98-99页 |
| 3、语言分析 | 第99-105页 |
| 第八章 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反思(下) | 第105-116页 |
| 一、走向人本主义思潮 | 第105-109页 |
| 二、“现象学”与“基本本体论” | 第109-114页 |
| 三、小结 | 第114-116页 |
| 结语 后形而上学之路 | 第116-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 论文摘要 | 第126-129页 |
| Abstract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