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一、引言 | 第7-14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 1、新生代农村青年 | 第8页 |
| 2、异地通婚 | 第8-9页 |
| 3、社会适应 | 第9页 |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 (四) 研究的框架和方法 | 第11-14页 |
| 1、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3、S 村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12-14页 |
| 二、研究的起点 | 第14-19页 |
| (一) 乡村社会结构研究 | 第14-16页 |
| 1、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和“亲属路线”观点 | 第14-15页 |
| 2、林耀华的农村社会体系研究 | 第15-16页 |
| (二) 现当代的农村婚姻问题研究 | 第16-18页 |
| (三) 国外择偶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 三、传统择偶模式——“介绍婚” | 第19-28页 |
| (一) “媒人保” | 第19-22页 |
| (二) “订婚早” | 第22-25页 |
| (三) “费用高” | 第25-28页 |
| 四、新择偶模式——“异地通婚” | 第28-41页 |
| (一) 外出打工的兴起 | 第28-32页 |
| 1、婚姻支付的需求 | 第28-30页 |
| 2、教育发展的窘境 | 第30-32页 |
| (二) 意外收获——“外地媳妇本地郎” | 第32-36页 |
| 1、务工群体内部的分化 | 第32-33页 |
| 2、“异地通婚”的出现和发展 | 第33-36页 |
| (三) “异地通婚”的现实考验 | 第36-41页 |
| 1、新旧择偶模式的交锋 | 第36-38页 |
| 2、养老风险和代际冲突凸现 | 第38-39页 |
| 3、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弱化 | 第39-41页 |
| 五、“异地通婚”的适应性调整与“介绍婚”的革新 | 第41-46页 |
| (一) “异地通婚”的本地化——通婚半径的区间控制 | 第41-42页 |
| (二) 自由恋爱的“介绍婚” | 第42-43页 |
| (三) 打破婚姻支付瓶颈 | 第43-46页 |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0-54页 |
| 中文摘要 | 第54-56页 |
| ABSTRACT | 第56-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