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本文的研究角度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步骤及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步骤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7-19页 |
·过度自信的概念 | 第19页 |
·文章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第19-23页 |
·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 第23-53页 |
·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经济人”假设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24页 |
·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 第24-26页 |
·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成果 | 第27-29页 |
·国内外对自信的影响因子研究 | 第29-35页 |
·自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国内外关于自信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2-35页 |
·过度自信的研究成果回顾 | 第35-46页 |
·过度自信的研究证据 | 第35-37页 |
·过度自信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理论中的应用 | 第39-43页 |
·过度自信在行为契约理论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过度自信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过度自信的实验研究 | 第46页 |
·报酬业绩敏感度 | 第46-51页 |
·报酬业绩敏感度研究成果概览 | 第46-50页 |
·报酬业绩敏感度实证的争议与不足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调查与统计检验 | 第53-98页 |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研究工具 | 第53页 |
·研究思路的界定 | 第53-54页 |
·相关理论梳理 | 第54-59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能力的理论研究 | 第54-57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风险识控的理论研究 | 第57-59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问卷开发与检验 | 第59-83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问卷开发 | 第59-72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问卷检验 | 第72-83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差异分析 | 第83-96页 |
·过度自信差异分析的实证回顾及假设提出 | 第83-92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差异的统计检验 | 第92-96页 |
·本章小节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研究 | 第98-116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方法 | 第98-106页 |
·传统的过度自信度量研究 | 第98-103页 |
·传统的过度自信度量方法的不足 | 第103-104页 |
·传统度量方法的启示及新旧《公司法》与《证券法》解读 | 第104-106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的度量研究 | 第106页 |
·过度自信的特征分析 | 第106-114页 |
·过度自信水平衰减分析 | 第106-111页 |
·动态视角的过度自信的演变规律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过度自信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报酬业绩敏感度的计量检验 | 第116-131页 |
·引言 | 第116页 |
·相关概念及指标的界定 | 第116-119页 |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16-117页 |
·相关指标的的表示与度量 | 第117-119页 |
·数理分析和理论假设的提出 | 第119-121页 |
·上市公司管理者在理性和过度自信情形下报酬业绩敏感度分析 | 第119-120页 |
·过度自信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报酬业绩敏感度与风险关系 | 第120-121页 |
·上市公司管理者业绩报酬敏感度的计量检验 | 第121-128页 |
·数据来源及样本归类 | 第121页 |
·假设1的检验 | 第121-126页 |
·假设2的检验 | 第126-128页 |
·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报酬敏感度计量结果的解释 | 第128页 |
·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报酬敏感度影响的启示 | 第128-130页 |
·解释和确定高管报酬水平和结构 | 第128-129页 |
·上市公司高管报酬的风险控制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规避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风险的报酬契约设计研究 | 第131-155页 |
·基于过度自信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行为风险二维模型 | 第131-133页 |
·基于过度自信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投资扭曲现象分析 | 第133-135页 |
·控制过度自信的上市公司管理者行为风险的措施 | 第135-137页 |
·“聘用”维过度自信行为风险规避策略 | 第135页 |
·“决策”维过度自信行为风险规避策略 | 第135-137页 |
·聘用阶段基于过度自信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报酬契约设计 | 第137-144页 |
·基本假设 | 第137-138页 |
·上市公司管理者理性条件下次优合同设计 | 第138页 |
·基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次优合同设计 | 第138-139页 |
·基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最优合同设计 | 第139-140页 |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40-143页 |
·聘用阶段契约设计的启示 | 第143页 |
·聘用阶段契约设计的思路 | 第143-144页 |
·规避投资扭曲的过度自信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报酬契约设计 | 第144-153页 |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基本原理 | 第144-149页 |
·规避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决策风险的报酬契约设计机理 | 第149-150页 |
·联合确定基数法实例剖析 | 第150-151页 |
·联合确定基数法委托代理双方风险分析 | 第151-153页 |
·对联合确定基数法的评价 | 第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61页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55-158页 |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58-161页 |
附录 | 第161-167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161-163页 |
提纲1 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访谈提纲 | 第161-162页 |
提纲2 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访谈提纲 | 第162-163页 |
附录2 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问卷 | 第163-166页 |
附录3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