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论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进展 | 第10-11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向 | 第11页 |
| ·“生态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艺术 | 第11-13页 |
| ·传统建筑环境和历史街区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 2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历史街区概况 | 第18-32页 |
| ·无形的 | 第19-27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其相关的民间文化艺术 | 第19页 |
| ·戏剧 | 第19-20页 |
| ·美术 | 第20页 |
| ·工艺 | 第20-26页 |
| ·民俗 | 第26-27页 |
| ·有形的 | 第27-32页 |
| ·古建筑、古遗址 | 第27-28页 |
| ·后建建筑的材料和装饰 | 第28-29页 |
| ·建筑形制、铺装样式和现有植被 | 第29-31页 |
| ·其他方面等 | 第31-32页 |
| 3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 第32-39页 |
| ·西安传统建筑环境中的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载体的现状 | 第32-35页 |
| ·现存于其中的西安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形态 | 第35-36页 |
| ·除西安市外的陕西民间文化艺术在此空间汇集的种类和特征 | 第36页 |
| ·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对此街区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历史街区的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关系 | 第38页 |
| ·具有强烈的商业街特征 | 第38-39页 |
| 4 对现状分析研究的结果提出设想 | 第39-46页 |
| ·历史街区的空间划分 | 第39-44页 |
| ·建筑空间 | 第40-42页 |
| ·街道空间 | 第42-43页 |
| ·场地 | 第43-44页 |
| ·多元的空间承载着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 第44-46页 |
| ·驻足观赏 | 第44页 |
| ·行走观看 | 第44页 |
| ·休憩娱乐 | 第44-46页 |
| 5 结合当代“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建立合理的保护和传承的新模式 | 第46-50页 |
|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延续性 | 第46页 |
| ·完整的物质环境基础 | 第46-47页 |
| ·新的展示与交流模式的确立 | 第47页 |
| ·动态及原生态的保护 | 第47页 |
| ·原始建筑与新空间的规划原则 | 第47-48页 |
| ·原有建筑和空间的保护 | 第47页 |
| ·不合理空间的改良 | 第47-48页 |
| ·新空间的拓展 | 第48页 |
| ·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 | 第48-50页 |
| ·合理的权力机构 | 第48页 |
| ·交通机制 | 第48-49页 |
| ·空间功能管理 | 第49页 |
| ·民间活动的组织 | 第49-50页 |
| 6 多模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第50-52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方法 | 第50页 |
| ·静态保护 | 第50页 |
| ·原生态保护 | 第50页 |
| ·动态的互动交流 | 第50页 |
| ·多模式的传统建筑及空间利用的方法 | 第50-52页 |
| 7 前景和意义 | 第52-54页 |
| ·在历史街区中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特殊的意义 | 第52页 |
|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发展方向有着新的意义 | 第52页 |
|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作用 | 第52-53页 |
| ·新城市空间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第53页 |
| ·更大更具效率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宣传提供帮助 | 第53-54页 |
| 8 结语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