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黄土与地基论文

西安塬区中更新世Q2黄土场地浸水试验与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前言第10-15页
   ·黄土的分布及概述第10-11页
   ·Q2黄土的湿陷特征第11-13页
     ·Q2黄土的构成及其特点第11-12页
     ·Q2黄土的湿陷特征第12-13页
   ·Q2黄土湿陷类型判定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第13-14页
   ·本文的试验内容及研究任务第14-15页
2 试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第15-23页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第15-17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5页
     ·地层空间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第15页
     ·地形地貌特征第15-16页
     ·地层结构及年代划分第16-17页
     ·地下水第17页
   ·地基土物理及力学性质第17-20页
     ·常规物理及力学性质试验第17-19页
     ·剪切试验第19页
     ·自重湿陷性试验第19-20页
     ·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第20页
   ·场地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第20-21页
     ·场地湿陷类型第20页
     ·地基湿陷等级第20-21页
   ·本场地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特征第21-22页
     ·自重湿陷系数的分布特征第21-22页
     ·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特征第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试验场地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第23-39页
   ·浸水试验前期准备工作第23-26页
     ·试验场地位置第23页
     ·试验现场地层结构第23-25页
     ·试验场地地基土的物理力及学性质指标第25-26页
     ·试验区黄土的自重湿陷性第26页
   ·试坑浸水试验概述第26-32页
     ·试坑尺寸选择及渗水孔布置第26页
     ·沉降观测点设置第26-28页
     ·变形测量第28-30页
     ·试验测试方法第30-31页
     ·试验程序第31-32页
   ·试坑浸水试验结果第32-37页
     ·试验有关情况说明第32-34页
     ·浅标点变形观测结果第34-35页
     ·深标点变形观测结果第35-36页
     ·地基土含水量测试结果第36-37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37-38页
     ·浅标点变形分析第37页
     ·深标点变形分析第37-38页
     ·场地湿陷类型的分析判定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场地基桩浸水载荷试验及桩身应力测试第39-59页
   ·基桩浸水载荷试验目的及试验工作量第39-40页
   ·试桩技术条件第40页
     ·试桩技术参数第40页
     ·试桩施工条件第40页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第40-43页
     ·天然状态下单桩静载试验第40-41页
     ·饱和浸水状态下单桩静载试验第41-43页
     ·试验程序及准备工作第43页
   ·天然状态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第43-46页
     ·试验有关情况说明第43-44页
     ·试验数据及成果曲线第44-45页
     ·天然状态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第45-46页
   ·饱和浸水状态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第46-51页
     ·试坑浸水试验第46页
     ·后湿法单桩静载试验第46-48页
     ·预湿法单桩静载试验第48-50页
     ·饱和浸水状态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第50-51页
   ·桩身应力测试第51-58页
     ·应力测试准备工作第51-52页
     ·天然状态下桩身应力测试第52-55页
     ·浸水状态下桩身应力测试第55-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差异性分析第59-68页
   ·本场地黄土的分布特征—层拱效应第59-61页
   ·本场地黄土的微结构特征第61-66页
     ·黄土的微结构特征第61页
     ·黄土骨架颗粒形态和连接形式第61页
     ·黄土骨架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孔隙第61-62页
     ·黄土的微结构分类第62页
     ·本场地黄土的微结构特征第62-66页
   ·本场地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第66页
   ·本场地湿陷变形上浮现象分析第66-67页
     ·黄土的膨胀特性第67页
     ·黄土的"卸荷回弹"效应第67页
   ·小结第67-68页
6 主要结论、建议及下一步工作设想第68-70页
   ·主要结论第68-69页
   ·下一步工作设想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LC的磁流变抛光机的控制研究
下一篇:LCC管理在我国电力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