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白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和意义 | 第10-15页 |
| ·土地整理的概念 | 第10-11页 |
| ·土地整理的内涵 | 第11-12页 |
| ·土地整理的意义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 第20-30页 |
|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 ·土地整理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 ·土地整理项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3-26页 |
|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确定规划目标 | 第26页 |
| ·土地开发整理分区 | 第26页 |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定 | 第26-27页 |
|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 ·土地平整工程的原则和要求 | 第27-28页 |
| ·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目标 | 第28页 |
| ·农田水利设计的原则目标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调查分析 | 第30-31页 |
| ·拟定规划供选方案 | 第31页 |
| ·协调论证 | 第31-32页 |
| ·确定规划方案 | 第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页 |
|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第32-37页 |
| ·层次分析法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 ·基于关联度分析法的土地整理生态环评研究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项目区概况 | 第37-41页 |
| ·自然条件 | 第37-38页 |
|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 ·水文地质 | 第37页 |
| ·气候 | 第37页 |
| ·植被 | 第37-38页 |
| ·土壤 | 第38页 |
| ·自然灾害 | 第38页 |
| ·自然资源 | 第38-39页 |
| ·光热资源 | 第38-39页 |
| ·水资源 | 第39页 |
| ·生物资源 | 第39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9页 |
|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 第39-40页 |
| ·水利设施状况 | 第39页 |
| ·交通设施状况 | 第39-40页 |
| ·电力设施状况 | 第40页 |
|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 第40页 |
| ·农田配套设施状况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项目分析 | 第41-46页 |
| ·项目合法性分析 | 第41页 |
|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41页 |
|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 第41-42页 |
| ·土地整理开发潜力分析 | 第41-42页 |
| ·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 第42页 |
| ·项目区产业化综合利用潜力分析 | 第42页 |
|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42-44页 |
| ·土地整理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 ·开发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 第43-44页 |
|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 第44页 |
| ·公众参与分析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 第46-56页 |
| ·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 | 第46-50页 |
| ·项目规划方案 | 第46-47页 |
| ·开发整理措施布局 | 第47-49页 |
| ·项目区的总平面布置 | 第49-50页 |
| ·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 第50-56页 |
| ·土地平整工程 | 第50-51页 |
| ·道路工程 | 第51-52页 |
| ·农田水利工程 | 第52-56页 |
| 第七章 效益评价 | 第56-62页 |
| ·社会效益 | 第56页 |
| ·缓解耕地压力 | 第56页 |
|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 第56页 |
| ·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第56页 |
| ·生态效益 | 第56-57页 |
| ·经济效益 | 第57页 |
| ·投入产出分析 | 第57页 |
| ·静态经济指标评价 | 第57页 |
| ·综合效益评价 | 第57-62页 |
| ·建立层次分析指标体系 | 第57-58页 |
| ·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58-60页 |
| ·综合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 第八章 建议与措施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