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顶模具热力耦合分析与缠绕张力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人造金刚石合成设备 | 第11-14页 |
| ·两面顶超高压高温装置 | 第12-13页 |
| ·六面顶超高压高温装置 | 第13页 |
| ·凹砧式超高压高温装置 | 第13-14页 |
| ·两面顶模具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年轮式模具预紧技术 | 第14-15页 |
| ·缠绕式模具预紧技术 | 第15-1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19-35页 |
| ·接触问题 | 第19-21页 |
| ·接触界面条件 | 第20页 |
| ·接触力的计算 | 第20页 |
| ·摩擦力的计算 | 第20-21页 |
| ·求解过程 | 第21页 |
| ·单元形式和网格划分 | 第21页 |
| ·非线性问题 | 第21-24页 |
| ·非线性问题的分类 | 第21-22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法的建立 | 第22-24页 |
| ·热力耦合分析 | 第24-27页 |
| ·有限元软件MARC | 第27页 |
| ·MARC 对接触问题的处理 | 第27-32页 |
| ·接触问题的无穿透约束条件 | 第27-30页 |
| ·刚体与变形体之间的接触约束 | 第30页 |
| ·相临接触段的关系及探测 | 第30页 |
| ·刚性接触体的运动描述 | 第30-31页 |
| ·法向接触力模型 | 第31页 |
| ·切向摩擦力模型 | 第31-32页 |
| ·单元描述 | 第32-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两面顶模具装配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5-45页 |
| ·接触问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6-41页 |
| ·过盈配合 | 第36页 |
|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6页 |
| ·模型参数 | 第36-37页 |
| ·网格划分和单元选择 | 第37页 |
| ·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 ·接触定义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Lame 公式理论解及模型适用性验证 | 第39-40页 |
| ·三维分析 | 第40-41页 |
| ·压缸预紧有限元分析 | 第41-43页 |
| ·模型参数 | 第41-42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两面顶模具压缸热力耦合分析 | 第45-52页 |
| ·压缸受力分析 | 第45页 |
| ·热力耦合分析的顺序耦合法 | 第45页 |
| ·压缸温度场和热应力 | 第45-47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 ·合成状态下压缸应力场分析 | 第47-51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47-48页 |
| ·边界条件的加载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钢带缠绕模具缠绕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62页 |
| ·钢带缠绕模型 | 第52-55页 |
| ·模型假设条件 | 第52页 |
| ·模型参数 | 第52-53页 |
| ·网格划分和单元选择 | 第53-54页 |
| ·边界条件 | 第54页 |
| ·接触及摩擦条件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 ·钢带层内部受力分析 | 第55-57页 |
| ·模芯径向压力分析 | 第57-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压缸预紧力优化 | 第62-76页 |
| ·优化方法选择 | 第63-64页 |
| ·优化集成软件ISIGHT | 第64-66页 |
| ·ISIGHT 环境下压缸预紧力的优化 | 第66-75页 |
| ·优化过程集成 | 第66-68页 |
| ·压缸预紧力临界值的确定 | 第68-70页 |
| ·压缸预紧力优化 | 第70-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