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震灾害模拟可视化信息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 ·地震灾害模拟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地理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2. 可视化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 第18-31页 |
| ·可视化技术理论 | 第18-23页 |
| ·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及产生 | 第18-20页 |
| ·空间信息可视化 | 第20-22页 |
| ·空间数据可视化模型理论 | 第22-23页 |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3-31页 |
|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23-24页 |
|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 第24-26页 |
|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 | 第26-29页 |
| ·数据管理方式 | 第29-31页 |
| 3. 适用于城市海量数据的地震灾害模拟模型 | 第31-43页 |
| ·城市地震灾害模拟特点 | 第31-32页 |
| ·地震影响场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 ·城市建筑物震害结果模拟模型 | 第33-36页 |
| ·生命线系统震害模拟模型 | 第36-40页 |
| ·供电系统震害模拟模型 | 第36-37页 |
| ·供水(气)系统震害模拟模型 | 第37-38页 |
| ·交通系统震害模拟模型 | 第38-40页 |
| ·次生灾害模拟模型 | 第40-43页 |
| 4. 可视化系统实现方法研究 | 第43-51页 |
| ·可视化过程的坐标系统 | 第43-44页 |
| ·坐标系 | 第43-44页 |
| ·窗口和视口的变换 | 第44页 |
| ·可视化符号库的建立 | 第44-49页 |
| ·符号化方法 | 第44-46页 |
| ·符号库的建立方法 | 第46-49页 |
| ·可视化专题图制作 | 第49-51页 |
| 5. 系统开发 | 第51-60页 |
| ·系统开发原则 | 第51页 |
| ·系统实现方法和工具 | 第51-53页 |
| ·开发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 第51-52页 |
| ·二次开发的主要工具 | 第52-53页 |
| ·开发语言 | 第53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53-55页 |
| ·总体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 ·系统功能分析 | 第54页 |
| ·系统结构框架 | 第54-55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55-59页 |
| ·数据库内容 | 第55-58页 |
| ·数据存储 | 第58-59页 |
| ·系统运行平台 | 第59-60页 |
| 6 潍坊市地震灾害模拟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 | 第60-71页 |
| ·背景 | 第60页 |
| ·潍坊市地震地质数据可视化模块 | 第60-63页 |
| ·地震影响范围模拟模块 | 第63-64页 |
| ·建筑物震害模拟模块 | 第64-65页 |
| ·生命线系统震害模拟模块 | 第65-66页 |
| ·次生灾害模拟模块 | 第66-68页 |
| ·基础功能模块 | 第68-71页 |
| 7 总结 | 第71-74页 |
| ·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存在不足 | 第72页 |
| ·进一步工作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表 1 群体建筑震害因子法计算表 | 第78-80页 |
| 附表 2 供电系统震害因子取值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