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模式植物拟南芥简介 | 第14页 |
| ·植物抗逆性 | 第14-15页 |
| ·植物低温胁迫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第15-17页 |
| ·植物对低温胁迫响应的分子机理 | 第17-18页 |
| ·植物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第18-19页 |
| ·植物抗旱生理机制 | 第19-21页 |
| ·植物抗旱分子机理 | 第21-24页 |
| ·植物抗寒和抗旱的交叉适应 | 第24页 |
| ·本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5-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常用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 第25-28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40页 |
| ·拟南芥的种植与培养 | 第29-30页 |
| ·叶绿素总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LWT2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第30-33页 |
| ·LWT2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3页 |
| ·LWT2对ABA,NaCl和Man胁迫的响应 | 第33-34页 |
| ·DNA与总R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 ·RT-PCR | 第35-37页 |
| ·拟南芥杂交方法 | 第37-38页 |
| ·灭菌方法 | 第38-39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72页 |
| ·LWT2基因序列、cDNA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 第40-44页 |
| ·LWT2及其编码基因的获得 | 第40页 |
| ·LWT2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40页 |
| ·LWT2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40-42页 |
| ·LWT2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42页 |
| ·低 温胁迫诱导 | 第42-43页 |
| ·干旱胁迫诱导 | 第43页 |
| ·对ABA,NaCl,Man胁迫响应 | 第43-44页 |
| ·lwt2-1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44-48页 |
| ·lwt2-1突变体的鉴定 | 第44-45页 |
| ·lwt2-1突变体在土壤中的表型 | 第45页 |
| ·lwt2-1突变体在MS培养基中的表型 | 第45-47页 |
| ·lwt2-1突变体叶绿素总含量 | 第47-48页 |
| ·lwt2-1突变体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第48-54页 |
| ·低温胁迫条件下突变体的表型 | 第48页 |
| ·低温胁迫条件下突变体的电导率 | 第48-49页 |
| ·低温胁迫条件下野生型和lwt2-1突变体体内可溶性总糖的积累 | 第49-51页 |
| ·低温胁迫条件下野生型和lwt2-1突变体体内游离脯氨酸的积累 | 第51-52页 |
| ·低温胁迫条件下野生型和lwt2-1突变体相关基因表达 | 第52-54页 |
| ·lwt2-1突变体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4-60页 |
| ·干旱处理条件下突变体的表型 | 第54-55页 |
| ·突变体离体莲座叶片和幼苗地上部分自然干燥条件下的表型 | 第55-56页 |
| ·lwt2-1突变体抗旱生理机理分析 | 第56-58页 |
| ·lwt2-1抗旱的分子机理 | 第58-60页 |
| ·lwt2-1突变体对渗透胁迫的响应 | 第60-64页 |
| ·甘露醇渗透胁迫 | 第60-61页 |
| ·山梨醇渗透胁迫 | 第61-64页 |
| ·渗透胁迫条件下的相关基因表达 | 第64页 |
| ·lwt2-1突变体对NaCl的胁迫响应 | 第64-66页 |
| ·lwt2-1突变体在NaCl处理后的表型与生理数据 | 第64-65页 |
| ·NaCl胁迫下的相关基因表达 | 第65-66页 |
| ·lwt2-1突变体对ABA胁迫响应 | 第66-68页 |
| ·lwt2-1突变体在ABA胁迫下的表型与生理数据 | 第66-67页 |
| ·ABA胁迫条件下的相关基因表达 | 第67-68页 |
| ·遗传分析 | 第68-72页 |
| ·晚花性状遗传分析 | 第68-70页 |
| ·抗寒性状遗传分析 | 第70页 |
| ·抗旱性状遗传分析 | 第70-71页 |
| ·互补验证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72-73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附录:硕士期间发明专利与发表文章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