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教育新闻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教育新闻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教育新闻的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一)解放前我国教育新闻的发展 | 第15-17页 |
(二)新时期我国教育新闻的发展 | 第17-19页 |
二、我国教育新闻的主要特征和报道原则 | 第19-27页 |
(一)教育新闻类型性特征 | 第19-24页 |
1.显而易见的教育性 | 第19-21页 |
2.与众不同的导向性 | 第21-22页 |
3.无处不在的社会性 | 第22-23页 |
4.必不可少的知识性 | 第23-24页 |
(二)教育新闻自身的报道原则 | 第24-27页 |
1.导向性原则 | 第24-25页 |
2.指导性原则 | 第25-26页 |
3.针对性和接近性原则 | 第26-27页 |
三、我国教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27-38页 |
(一)教育新闻报道时常不能做到内容全面真实和客观公正 | 第27-29页 |
1.总体和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兼顾 | 第27-28页 |
2.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 第28-29页 |
(二)部分教育新闻题材陈旧,质量不高 | 第29-30页 |
1.新闻主题单一化 | 第29-30页 |
2.新闻内容简略化 | 第30页 |
(三)视野狭窄.对学校工作和老师工作宣传过多 | 第30-32页 |
1.过分强调校内生活 | 第30-31页 |
2.少以学生作为主体 | 第31-32页 |
(四)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单化 | 第32-34页 |
1.信手使用旧规敷衍问题 | 第32-33页 |
2.缺少深入调查的积极性 | 第33-34页 |
(五)报道内容存在片面和歧视心理 | 第34-36页 |
1.在好成绩和好学生之间划等号 | 第34页 |
2.盲目煽情化报道弱势群体 | 第34-36页 |
(六)对素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职业教育边缘化 | 第36-38页 |
1.报道无法契合素质教育内涵 | 第36页 |
2.缺少针对职业教育的相关报道 | 第36-38页 |
四、我国教育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 | 第38-51页 |
(一)积极拓展外延,确立大教育观念 | 第38-41页 |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新闻 | 第38-39页 |
2.在经济领域中寻找教育新闻 | 第39-40页 |
3.挖掘科技领域中的教育新闻 | 第40页 |
4.从法制角度来写教育新闻 | 第40-41页 |
(二)立足民生找选题,强化服务性 | 第41-42页 |
1.新闻报道时刻关注教育政策 | 第41-42页 |
2. 积极搭建受众和政策的桥梁 | 第42页 |
(三)倾注人文关怀,转变报道视角 | 第42-44页 |
1.以人为本,建立反馈机制 | 第42-43页 |
2.心怀天下,贴近受众内心 | 第43-44页 |
(四)深度关注教育热点,牵动受众阅读敏感 | 第44-46页 |
1.把握教育热点提前策划 | 第44-45页 |
2.出发点在于化解矛盾 | 第45页 |
3.抓住问题本质引导舆论 | 第45-46页 |
(五)挖掘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 第46-47页 |
1.注重题材体系范围扩展 | 第46页 |
2.学会报道内容层次深化 | 第46-47页 |
(六)从稳态新闻中挖动态 | 第47-48页 |
1.静中有动,从“旧闻”中找新闻 | 第47-48页 |
2.同中寻异,逆向思维找不同 | 第48页 |
(七)丰富写作手法,革新报道方式 | 第48-51页 |
1.写作手法干净利落不失人情味 | 第48-49页 |
2.报道方式不拘一格增强趣味性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