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一 顾恺之绘画思想的多样性和其时代绘画特点 | 第11-15页 |
(一)顾恺之绘画思想的多样性 | 第11页 |
(二)佛学逐渐取代玄学 | 第11-12页 |
(三)顾恺之时代绘画特点 | 第12-15页 |
1 深入到人物心灵世界 | 第12-13页 |
2 与玄学、佛学相关的平淡自然之美 | 第13-15页 |
二 顾恺之绘画思想中的玄学成分 | 第15-17页 |
(一)士人大量参与绘画活动 | 第15页 |
(二)顾恺之画论中的玄谈模式和玄学语言 | 第15-17页 |
三 顾恺之热心于佛教绘画 | 第17-19页 |
(一)顾恺之以前的佛教绘画 | 第17页 |
(二)顾恺之师承于佛画家 | 第17-18页 |
(三)流行画佛画的社会风气 | 第18页 |
(四)顾恺之的佛教绘画作品 | 第18-19页 |
四 顾恺之画论中的佛学倾向 | 第19-28页 |
(一)佛教对形神关系的探讨启发顾恺之 | 第19-20页 |
1 形与神的分离 | 第19页 |
2 形与神的相即 | 第19-20页 |
3 形与神的并重 | 第20页 |
(二)顾恺之将慧远的形神理论应用于绘画领域 | 第20-22页 |
(三)顾恺之借鉴佛教绘画对人物心灵的展现 | 第22-23页 |
(四)“传神写照”与佛经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五)“迁想妙得”与佛经的关系 | 第24-26页 |
(六)“玄赏则不待喻”与佛经的关系 | 第26-28页 |
五 顾恺之人物画对佛教绘画的借鉴 | 第28-35页 |
(一)佛教绘画的审美因素对顾恺之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佛教绘画的传入带来新的绘画技法 | 第29-33页 |
1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吸收了佛教绘画中的晕染法 | 第29-30页 |
2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吸收了佛教中的表情刻画法 | 第30页 |
3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吸收了佛教绘画中的思辨美 | 第30-31页 |
4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吸收佛教绘画中的典型背景处理手法 | 第31-32页 |
5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吸收了佛教绘画中的专门添加法 | 第32页 |
6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吸收了佛教绘画中使用的连贯样式 | 第32-33页 |
(三)佛教绘画的传入引发新的题材 | 第33页 |
(四)维摩诘居士——沟通佛、玄的桥梁 | 第33-35页 |
六 顾恺之山水画理念受佛教的影响 | 第35-41页 |
(一)自然山水之美的解放历程及新的物我关系建立 | 第35-37页 |
(二)佛教心性意识对山水画崛起的贡献 | 第37-38页 |
(三)顾恺之绘画中山水造型与佛教壁画的渊源关系 | 第38-39页 |
(四)顾恺之山水画用色与佛教壁画的渊源关系 | 第39页 |
(五)佛教影响下山水画历史性崛起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