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尔理论的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 第9页 |
| ·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 第9-10页 |
| ·以汇率为中介目标 | 第10页 |
|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与实践 | 第11-21页 |
| ·西方主要的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 | 第11-17页 |
|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 第11-12页 |
| ·货币主义的理论 | 第12-15页 |
| ·以汇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理论 | 第15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 | 第15-17页 |
| ·西方主要的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 | 第17-19页 |
| ·美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 | 第17-18页 |
| ·英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 | 第18页 |
| ·德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 | 第18-19页 |
| ·日本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 | 第19页 |
| ·瑞士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 | 第19页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与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基于普尔分析的实证分析 | 第21-41页 |
| ·普尔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 ·普尔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21-22页 |
| ·普尔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2-23页 |
| ·普尔分析的实证检验 | 第23-34页 |
| ·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 ·整体回归分析 | 第25-30页 |
| ·中介目标效率演变趋势回归分析 | 第30-34页 |
| ·协整分析的进一步证明 | 第34-36页 |
|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34-35页 |
| ·估计协整回归方程 | 第35页 |
| ·回归方程残差的检验 | 第35-36页 |
| ·其它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 第36-41页 |
| ·汇率目标 | 第36-38页 |
| ·通货膨胀目标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影响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率的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 ·金融创新发展的影响 | 第41-42页 |
| ·金融创新的定义 | 第41页 |
| ·金融创新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 第42-43页 |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 第42页 |
| ·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 | 第42-43页 |
| ·汇率形成机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 ·中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 第43页 |
| ·汇率形成机制尚待完善 | 第43-44页 |
| ·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 | 第44-46页 |
| ·中央银行没有货币政策最终决定权 | 第44页 |
| ·货币政策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 | 第44-45页 |
| ·地方政府的干预损害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政策建议 | 第46-51页 |
| ·改革货币供应量统计范畴 | 第46-47页 |
| ·西方各国的实践经验 | 第46页 |
| ·调整中国的货币统计范畴 | 第46-47页 |
|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47-48页 |
|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 | 第47页 |
| ·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 第47页 |
| ·做好利率市场化相应的配套工作 | 第47-48页 |
|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第48-49页 |
| ·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 第48页 |
| ·改革现有的结售汇制度 | 第48-49页 |
| ·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 第49页 |
| ·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 | 第49页 |
| ·提高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独立性 | 第49页 |
| ·逐步理顺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 第49页 |
| ·促进中介目标向其它金融变量转变 | 第49-51页 |
| ·现阶段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 第49-50页 |
| ·逐步将中介目标过渡到其他金融变量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1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51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著和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