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化湿和胃法及心理治疗对新加坡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湿阻证的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认识 | 第12-16页 |
·定义 | 第12页 |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诊断和临床分型 | 第14页 |
·精神与环境异常因素 | 第14-15页 |
·治疗 | 第15页 |
·总结评价 | 第15-16页 |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学认识 | 第16-23页 |
·病名 | 第16-17页 |
·病因病机 | 第17-18页 |
·辨证分型规律 | 第18-20页 |
·治疗 | 第20-23页 |
·总结评价 | 第23页 |
3.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因素关系的认识 | 第23-26页 |
·多伴抑郁焦虑表现 | 第23-25页 |
·心理因素影响的可能机理 | 第25页 |
·中医古文献认识 | 第25-26页 |
·总结评价 | 第26页 |
4.EPT心理疗法 | 第26-28页 |
5.问题与展望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1) | 第29-37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37-69页 |
1.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 | 第37-49页 |
·病因涉及外感内伤 | 第37-40页 |
·病机是肝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湿阻气滞 | 第40-46页 |
·治法治则探究 | 第46-49页 |
2.发病和心理因素的关系 | 第49-54页 |
·中焦气机不利则神志抑郁 | 第49-52页 |
·脑肠(胃)相通 | 第52-53页 |
·负面情绪最易伤胃及肠 | 第53-54页 |
3.心理治疗 | 第54-66页 |
·中医重视形神一体关系 | 第54-56页 |
·心理治疗的意义 | 第56-57页 |
·EPT心理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57-66页 |
参考文献(2) | 第66-69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69-105页 |
1.临床资料 | 第69-72页 |
·一般资料 | 第69页 |
·诊断标准 | 第69-70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70-71页 |
·治疗方法 | 第71页 |
·统计方法 | 第71-72页 |
·疗程记录及副作用观察 | 第72页 |
·疗效标准 | 第72页 |
2.结果 | 第72-100页 |
·一般资料 | 第72-74页 |
·治疗结果 | 第74-78页 |
·讨论与体会 | 第78-98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98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3) | 第100-105页 |
缩略词表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