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张君劢的生平及其宪政思想的演进 | 第9-22页 |
第一节 徘徊于“政治国”与“学问国”之间 | 第9-14页 |
一、宪政思想的发端阶段 | 第9-11页 |
二、学问国与政治国之间的徘徊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张君劢的宪政实践与宪政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张君劢的宪政实践 | 第14-15页 |
二、张君劢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第二章 张君劢的努力与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的产生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宪草修改十二项原则”的宪政设计 | 第22-24页 |
一、宪草修改十二项原则的出台 | 第22-23页 |
二、宪草修改十二条原则的具体内容 | 第23-24页 |
三、宪草修改十二条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 第24页 |
第二节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的出台 | 第24-27页 |
第三节 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的通过 | 第27-29页 |
第三章 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张君劢宪政思想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国家性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人民的自由权利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国民大会与立法院 | 第31-32页 |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 第32-33页 |
第五节 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 | 第33-35页 |
第六节 司法独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回归历史的评价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张君劢对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的贡献 | 第37-38页 |
一、立法进程方面的意义 | 第37页 |
二、立法技术方面的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对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历史评价 | 第38-40页 |
一、相对广泛的社会基础 | 第38页 |
二、文本内容的进步性 | 第38-39页 |
三、法律的实践层面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对张君劢的历史评价 | 第40-42页 |
一、勇敢的宪政主义者 | 第40-41页 |
二、折衷的“温和派” | 第41-42页 |
余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