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蛹虫草的研究进展 | 第12-26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蛹虫草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命名与分类地位 | 第13-14页 |
·寄主与资源分布 | 第14-15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人工栽培 | 第16-17页 |
·化学成分 | 第17-19页 |
·药理活性 | 第19-20页 |
3 结语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章 蛹虫草的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 | 第26-34页 |
1 引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ITS序列测定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32页 |
·野生和人工培养子实体形态比较 | 第28-29页 |
·蛹虫草菌丝结构及产孢类型 | 第29-30页 |
·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及其萌发产生的菌丝、菌落的形态 | 第30页 |
·ITS序列测定 | 第30-32页 |
4 结论 | 第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蛹虫草菌丝的生长特性 | 第34-41页 |
1 引言 | 第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4-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39页 |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分离 | 第41-48页 |
1 引言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虫草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41-42页 |
·虫草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第42-43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虫草多糖含量的方法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46页 |
·虫草多糖最佳提取工艺 | 第43-44页 |
·虫草多糖提取得率和粗多糖CP-1的柱层析分离 | 第44-45页 |
·虫草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虫草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48-54页 |
1 引言 | 第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虫草素含量测定 | 第49页 |
·液相色谱法的考察 | 第49-50页 |
3 结果 | 第50-52页 |
·线性关系 | 第50页 |
·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 | 第50-51页 |
·样品中虫草素的含量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六章 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4-62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55页 |
·固体菌种平板培养 | 第55页 |
·液体菌种培养 | 第55页 |
·液体发酵 | 第55-56页 |
·液体发酵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3 结果 | 第57-60页 |
·摇瓶培养过程中菌丝体生长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碳源对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58页 |
·氮源对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起始pH值对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温度对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七章 NH_4~+对发酵菌丝体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62-71页 |
1 引言 | 第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摇瓶培养 | 第63页 |
·添加铵根离子实验 | 第63页 |
·干燥菌丝体生物量及发酵液的酸碱度测定 | 第63-64页 |
·菌丝中虫草素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 第64页 |
3 结果 | 第64-68页 |
·NH_4~+对菌丝生物量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NH_4~+及酸度对菌丝产量的影响和发酵液pH值变化 | 第65-66页 |
·NH_4~+及pH对虫草素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66-68页 |
4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八章 蛹虫草的双向固体发酵初探 | 第71-78页 |
1 引言 | 第7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培养基 | 第71-72页 |
·蛹虫草固体发酵培养 | 第72页 |
·样品中多糖及虫草素测定方法 | 第7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2-73页 |
3 结果 | 第73-76页 |
·不同培养基中子实体产量的变化 | 第73-74页 |
·不同培养基中子实体及发酵菌质的多糖含量变化 | 第74页 |
·不同培养基中子实体及发酵菌质的虫草素含量变化 | 第74-76页 |
4 讨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78-80页 |
2009年毕业生在校已发、拟发论文登记表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