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白芍的本草考证及种质资源 | 第14-16页 |
1 白芍的本草考证 | 第14页 |
2 白芍的种质资源及分布 | 第14-16页 |
·白芍的划分 | 第14-15页 |
·白芍的种质资源及分布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药用白芍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 白芍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 第16-18页 |
·白芍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6-17页 |
·白芍药理活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2 白芍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18-19页 |
3 白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第19页 |
4 白芍的栽培和内含成分评价研究 | 第19-22页 |
·白芍栽培的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白芍内含成分评价的研究 | 第21-22页 |
5 白芍育种的研究 | 第22页 |
第三节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1 目前白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 本沦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白芍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研究 | 第24-60页 |
第一节 各产区自芍种质资源收集及生物学性状的描述 | 第24-33页 |
1 安徽收集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描述 | 第24-26页 |
2 杭白芍生物学性状描述 | 第26-27页 |
3 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收集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描述 | 第27-31页 |
4 山东收集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描述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自芍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 | 第33-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种质外观性状的观察 | 第34页 |
·种质地上性状的观测比较 | 第34-35页 |
·种质地下性状的观测比较 | 第35-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白芍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研究 | 第46-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50-51页 |
·不同白芍种质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 第51-53页 |
·煮制、级别及不同部位对芍药苷含量的变化 | 第53-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7-60页 |
第三章 白芍原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60-94页 |
第一节 白芍原植物传粉生物学观测 | 第60-80页 |
1 研究材料及生境概况 | 第60-6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9页 |
·开花物候期观测 | 第63-67页 |
·生物学特征观测 | 第67-70页 |
·传粉效率的检测 | 第70页 |
·花粉活力的检测 | 第70-71页 |
·有性繁育系统的界定 | 第71-76页 |
·花粉流的测定 | 第76页 |
·观察柱头分泌黏液情况 | 第76-77页 |
·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77页 |
·传粉结实特性研究 | 第77页 |
·简单观察访花者的种类及频率 | 第77-78页 |
·同花期竞争植物 | 第78-79页 |
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二节 白芍原植物传粉结实特性的初步研究 | 第80-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7页 |
·不同授粉方式芍药结实率比较研究 | 第82-83页 |
·亳白芍移栽北京后的结实及单果发育情况比较研究 | 第83-85页 |
·不同种质的芍药的结实率和单果发育情况比较 | 第85-86页 |
·不同授粉方式对芍药结实质量的比较研究 | 第86页 |
·不同授粉方式对芍药心皮发育的比较研究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91-94页 |
1 芍药花"重复闭合机制"的发现 | 第92页 |
2 芍药花蕾的生长发育观测 | 第92页 |
3 芍药开花物候及传粉媒介的观测 | 第92页 |
4 花粉的散布、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行为以及访花频率 | 第92页 |
5 芍药吸引昆虫的策略 | 第92-93页 |
6 芍药繁育系统类型的综合界定 | 第93-94页 |
第四章 白芍原植物花粉管的萌发研究 | 第94-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染色液的选择 | 第95页 |
·花粉管萌发状况观察 | 第95页 |
·授粉处理后花粉管萌发观察 | 第95-97页 |
·芍药白花传粉过程中花粉管的萌发观察 | 第97-98页 |
·不同授粉部位对花粉萌发影响 | 第98页 |
3 讨论 | 第98-99页 |
4 附图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102-108页 |
1 本文土要研究结果 | 第102-105页 |
·白芍种质的性状比较研究 | 第102-103页 |
·白芍种质的品质评价研究 | 第103页 |
·白芍原植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03-105页 |
·芍药花粉管萌发试验 | 第105页 |
2 分析及讨论 | 第105-108页 |
·中药现代化需要基础研究的与时共进 | 第105页 |
·收集种质的综合比较及分析 | 第105-106页 |
·白芍品质评价标准急需完善和加强 | 第106-107页 |
·白芍低结实率原因初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附录 | 第113-117页 |
附录1 照片 | 第113-115页 |
附录2 HPLC—UV色谱图 | 第115-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2009年毕业生在校已发、拟发论文登记表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