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47页 |
·HIV/AIDS的传播形势 | 第21页 |
·HIV的结构及致病机理 | 第21-22页 |
·抗HIV药物 | 第22-34页 |
·逆转录酶抑制剂 | 第22-32页 |
·HIV-1 RT的结构功能 | 第23-24页 |
·NRTIs/NtRTIs的作用机制 | 第24-26页 |
·NRTIs/NtRTIs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NRTIs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 第28-30页 |
·NRTIs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 第30-32页 |
·蛋白酶抑制剂 | 第32页 |
·HIV-1整合酶抑制剂 | 第32-34页 |
·融合酶抑制剂 | 第34页 |
·核苷类抗HIV新药的研发策略 | 第34-39页 |
·结构类似物的研发 | 第35-36页 |
·改变药物分子手性中心的构型 | 第35页 |
·改变药物分子的取代基团 | 第35-36页 |
·前药的研发 | 第36-39页 |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博士论文的工作目的 | 第40-41页 |
·核苷类抗HIV前药d4T-D-E的化学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 | 第40-41页 |
·AZT -5'-含磷衍生物的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第二章 d4T-D-E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第47-72页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分析条件 | 第48页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RP-HPLC-ESI-MS)分析条件 | 第48页 |
·d4T-D-E在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的化学稳定性 | 第48-49页 |
·d4T-D-E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化学稳定性 | 第49页 |
·d4T-D-E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化学稳定性及水解产物解析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70页 |
·d4T-D-E的质谱裂解规律 | 第50-52页 |
·d4T-D-E在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的化学稳定性 | 第52-53页 |
·d4T-D-E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化学稳定性 | 第53-54页 |
·d4T-D-E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化学稳定性 | 第54-55页 |
·d4T-D-E的水解产物分析及水解途径推测 | 第55-70页 |
·d4T-D-E在pH=7.23缓冲液中的水解产物分析 | 第55-61页 |
·d4T-D-E在pH=3.95缓冲液中的水解产物分析 | 第61-64页 |
·d4T-D-E在自然水溶液中的水解产物分析 | 第64-66页 |
·d4T-D-E在pH=10.13缓冲液中的水解产物分析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第三章 d4T-D-E在小鼠体内代谢动力学初步研究 | 第72-97页 |
·引言 | 第72-78页 |
·液质联用接口技术 | 第72页 |
·液质联用的特点 | 第72-73页 |
·液质联用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73-74页 |
·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液质联用在药物代谢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 第75页 |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基质效应 | 第75-76页 |
·离子阱质谱和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比较 | 第76-77页 |
·实验思路的设计 | 第77-78页 |
·实验部分 | 第7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78页 |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分析条件 | 第78页 |
·实验动物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93页 |
·小鼠血浆中d4T-D-E及d4T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8-85页 |
·色谱条件的建立 | 第78-82页 |
·质谱条件优化的步骤 | 第82-83页 |
·质谱条件的确定 | 第83-85页 |
·液质联用方法的确证 | 第85-89页 |
·血液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 | 第85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85-86页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86-88页 |
·回收率测定及基质效应考察 | 第88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88-89页 |
·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89页 |
·动物实验设计 | 第89-91页 |
·d4T-D-E及d4T的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第四章 AZT -5'-含磷衍生物的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 | 第97-138页 |
·AZT -5'-含磷系列衍生物的合成 | 第99-104页 |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99页 |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分析条件 | 第99-100页 |
·AZT -5'-含磷系列衍生物的合成 | 第100-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 | 第104-13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04-105页 |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分析条件 | 第105页 |
·实验动物 | 第105页 |
·液质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5-111页 |
·色谱条件的建立 | 第105-106页 |
·质谱条件的确定 | 第106-111页 |
·液质联用方法的确证 | 第111-119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111-112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12-114页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114-116页 |
·提取回收率测定 | 第116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116-117页 |
·基质效应考察 | 第117-118页 |
·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118-119页 |
·动物实验设计 | 第119-122页 |
·动力学实验结果讨论 | 第122-135页 |
·M1~M6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规律 | 第122-127页 |
·M1~M6化合物的动力学参数解析 | 第127-129页 |
·AZT -5'-含磷系列衍生物的药物动力学结果 | 第129-1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36页 |
·结论 | 第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38-141页 |
附录1 论文图表索引 | 第141-146页 |
附录2 论文中化合物的核磁、质谱谱图 | 第146-15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