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页 |
一、税收犯罪的概述 | 第12-29页 |
(一) 税收犯罪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税收犯罪的现状 | 第13-20页 |
1. 税收犯罪在经济犯罪案件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第13-14页 |
2. 税收犯罪数量增多,涉案金额巨大 | 第14-16页 |
3. 发案面广,地域跨度大,流动性大 | 第16-17页 |
4. 单位犯罪十分突出 | 第17页 |
5. 税收犯罪向组织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 第17-18页 |
6. 从行为结构上看,税收犯罪的类型伴随税制变化以及监管环境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变动 | 第18-19页 |
7. 犯罪手段智能化、多样化 | 第19-20页 |
(三) 税收犯罪的危害 | 第20-22页 |
1. 税收犯罪破坏了国家税收制度,妨害了税收调节经济作用的发挥 | 第20-21页 |
2. 税收犯罪使国家财政收人受到巨大损失 | 第21页 |
3. 税收犯罪严重危害了社会公众的权益,破坏了国家税收分配关系上的公平性 | 第21页 |
4. 税收犯罪往往诱发其它经济犯罪 | 第21-22页 |
(四) 税收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22-29页 |
1. 税收犯罪的宏观走势 | 第22-26页 |
2. 税收犯罪的微观走势 | 第26-29页 |
二、税收犯罪的原因 | 第29-43页 |
(一) 税收本身特征 | 第29-30页 |
(二) 税制不完善是产生涉税犯罪的客观原因 | 第30页 |
(三) 税收法律不健全 | 第30-32页 |
1. 税收基本法缺乏,现行税法立法级次较低 | 第31页 |
2. 税收法律体系不够完整 | 第31页 |
3. 税收刑事立法的滞后 | 第31-32页 |
(四) 税收执法层面的原因 | 第32-35页 |
1. 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 第32-34页 |
2. 现有的税侦体制不合理 | 第34-35页 |
3. 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尚未制度化、法制化,难以形成治税合力 | 第35页 |
(五) 预防税收犯罪的软环境不健全 | 第35-43页 |
1. 信息不对称给税收犯罪带来了机会 | 第35-36页 |
2. 税收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36-37页 |
3. 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4. 税法宣传不到位,不利于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 第38-40页 |
5. 税收犯罪的个体原因 | 第40-43页 |
三、税收犯罪的预防对策 | 第43-70页 |
(一) 确立税收犯罪预防的理念 | 第44-47页 |
1. 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 | 第45页 |
2. 坚持打防并重的理念 | 第45-46页 |
3. 坚持持久性理念 | 第46页 |
4. 强化综合治理的理念 | 第46-47页 |
(二) 大力推进税制改革 | 第47-50页 |
1. 渐进改革现行税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 | 第48-49页 |
2. 积极创造条件,开征新税种,废止不合理的旧税种 | 第49-50页 |
3. 处理好与中央分成的共享税问题 | 第50页 |
(三) 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法治税,打击税收犯罪提供法律保障 | 第50-55页 |
1. 尽快制定颁布适合国情的税收基本法 | 第51页 |
2. 提高现行税法的立法级次,注意各税种税法的衔接 | 第51页 |
3. 完善税收刑事立法 | 第51-55页 |
(四) 加强税收执法 | 第55-57页 |
1. 加强税收执法,做到执法必严 | 第55-56页 |
2. 建立科学的税侦体制 | 第56-57页 |
3. 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力度,形成治税合力 | 第57页 |
(五) 建立良好的预防税收犯罪的软环境,根除税收犯罪滋生的土壤 | 第57-70页 |
1. 减少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57-63页 |
2. 构建征、纳税信用相结合的税收信用体系 | 第63-65页 |
3. 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引导税收犯罪的打击与预防 | 第65-66页 |
4. 完善财务制度和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审计力度 | 第66页 |
5. 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提高纳税意识 | 第66-68页 |
6. 建立新的税收文化理念,维护纳税人权利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