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4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16-36页 |
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成为现实 | 第16-18页 |
二、国际竞争加剧,人才竞争空前激烈 | 第18-19页 |
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四、国际教育传播理念出现飞跃性发展 | 第20-26页 |
五、国际教育传播实践的重大突破 | 第26-31页 |
六、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并完成对教育传播的全方位渗透 | 第31-36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第36-44页 |
一、我国教育传播与教育生态研究回眸 | 第36-42页 |
二、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42-44页 |
第一章 成人教育传播及其个性解读 | 第44-70页 |
第一节 成人教育传播概念的确立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特征探析 | 第46-50页 |
一、巨大的包容性 | 第46页 |
二、迥异于大众传播 | 第46-48页 |
三、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教育传播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殊性 | 第50-52页 |
一、传播主体多元分散 | 第50-51页 |
二、受众群体庞大复杂 | 第51-52页 |
三、传播内容丰富多样 | 第52页 |
四、传播媒介兼容并包 | 第52页 |
第四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途径 | 第52-62页 |
一、基本模式分析 | 第53-59页 |
二、传播的基本途径 | 第59-62页 |
第五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功能 | 第62-64页 |
第六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沿革 | 第64-66页 |
第七节 我国成人教育受众群体扫描 | 第66-70页 |
第二章 成人教育传播的制约因素 | 第70-91页 |
第一节 外部支撑——制度呵护与理念的建构 | 第70-76页 |
一、政策和法规建设 | 第71-74页 |
二、理论体系的建构 | 第74-76页 |
第二节 根本动力——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 第76-82页 |
第三节 必要背景——文化建设和社会氛围的营造 | 第82-85页 |
第四节 内在依托——宏观教育传播体系的均衡构建 | 第85-91页 |
第三章 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学透视 | 第91-119页 |
第一节 教育传播的生态环境 | 第91-97页 |
一、教育传播的自然环境 | 第92-93页 |
二、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 | 第93-94页 |
三、教育传播的规范环境 | 第94-97页 |
第二节 成人教育传播生态解析 | 第97-114页 |
一、成人教育传播生态描述 | 第97-101页 |
二、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位 | 第101-105页 |
三、成人教育传播生态的基本规律 | 第105-114页 |
第三节 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系统 | 第114-119页 |
一、单一传播活动的生态——个体生态 | 第114-115页 |
二、成人教育传播的群体生态 | 第115-117页 |
三、理想生态——开放的、动态的、和谐的系统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传播生态失衡写真 | 第119-132页 |
第一节 传播主体模糊,职责交叉 | 第119-122页 |
一、传播主体模糊,边界不清楚 | 第119-120页 |
二、职责与功能紊乱,同位竞争普遍存在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受众群体缺乏量化,遗漏和排斥现象严重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不足,新媒体的负效应凸现 | 第124-127页 |
一、媒介分化严重,融合不足 | 第124-126页 |
二、新媒介的冲击全面而巨大,余波难息 | 第126-127页 |
第四节 内容两极分化——普教化与随意化并存 | 第127-132页 |
一、学校传播内容的严重普教化 | 第128-129页 |
二、社会性传播内容的随意化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成人教育传播生态失衡的原因诊断 | 第132-148页 |
第一节 法规生产滞后 | 第132-136页 |
一、教育基本法的笼统规范与界定 | 第133-134页 |
二、专项法律的缺失 | 第134-135页 |
三、行政法规的局限 | 第135页 |
四、地方和部门规章的无奈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有效管理的失灵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能量输入先天欠缺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重商的时代氛围和逐利的社会风气形成的冲击 | 第139-142页 |
第五节 内部透视——生存根基不稳,内部建构紊乱 | 第142-148页 |
一、定位失准——与需求对接错位,功能发挥欠佳 | 第142-143页 |
二、生态位趋同——恶性竞争泛滥,缺乏统一协调 | 第143-144页 |
三、对新媒体的应对和运用失去主动权 | 第144-146页 |
四、理性之光的泯灭——个性化理论建设滞后 | 第146-147页 |
五、自身形象塑造的缺失 | 第147-148页 |
第六章 追求成人教育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 第148-187页 |
第一节 传播观念的全方位更新 | 第148-153页 |
一、树立传播的终身观和全员观 | 第148-150页 |
二、树立传播的人权观 | 第150-152页 |
三、树立传播的经济观 | 第152页 |
四、树立传播全方位开放的观念 | 第152-153页 |
第二节 法制环境的完善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倡导强化政府意识和行为,完善管理 | 第156-158页 |
第四节 营造适宜的社会氛围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 | 第158-164页 |
一、倡导社会形成求知尚学的优良风气 | 第159-160页 |
二、倡导构建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 | 第160-162页 |
三、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 | 第162-164页 |
第五节 建立科学的传播评估体系 | 第164-169页 |
一、传播主体评价 | 第164-165页 |
二、传播内容的评价 | 第165-166页 |
三、传播媒介的评价 | 第166-167页 |
四、对受众的分析评价 | 第167-168页 |
五、整体传播效果的评估 | 第168-169页 |
第六节 促进传播的生活化和教育的学习化 | 第169-173页 |
一、学习主导下的成人教育传播的个性优长 | 第169-171页 |
二、学习主导下成人教育传播的实现 | 第171-173页 |
第七节 寻求传播规模、效益和地域发展的平衡 | 第173-178页 |
一、传播覆盖面的扩大 | 第174-175页 |
二、传播质量和能效的提高 | 第175-176页 |
三、促使传播实现地域发展的平衡 | 第176-178页 |
第八节 理性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 第178-187页 |
一、立足教育传播本体,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 第179-181页 |
二、掌控负面效应,予以科学规避和化解 | 第181-184页 |
三、实现成人教育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建设 | 第184-187页 |
结语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3页 |
作者简历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