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8-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40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23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7-1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3页 |
|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3-38页 |
| ·热泵研究技术及发展 | 第23-26页 |
| ·与热泵相关的蓄能技术的发展 | 第26-35页 |
| ·太阳能热利用 | 第35-3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37-3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8-40页 |
| 第2章 SAHPIS的提出及系统特点 | 第40-64页 |
| ·SAHPIS的组成 | 第40-42页 |
| ·SAHPIS的系统特征 | 第42-55页 |
| ·相变材料的选择 | 第55-62页 |
| ·符合要求的相变材料筛选原则 | 第55-60页 |
| ·相变储热材料性能研究方法 | 第60页 |
| ·符合本系统要求的相变材料的确定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3章 SAHPIS实验台系统设计 | 第64-88页 |
| ·实验的目的 | 第64-65页 |
| ·实验系统的构成 | 第65-83页 |
| ·太阳能热水和用户用水 | 第66-67页 |
| ·三套管相变蓄能换热器 | 第67-79页 |
| ·三套管相变换热器测点的布置 | 第79-80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80-83页 |
| ·实验的具体实施 | 第83-87页 |
| ·蓄冷模式实验流程 | 第84-85页 |
| ·蓄能热泵供热模式实验流程 | 第85-86页 |
| ·同时蓄、释的供热模式实验流程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4章 SAHPIS系统运行特性的实验验证及分析 | 第88-102页 |
| ·蓄冷模式下的实验数据分析 | 第88-93页 |
| ·蓄能热泵供热模式下实验分析 | 第93-97页 |
| ·同时蓄、释的供热模式下实验分析 | 第97-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5章 SAHPIS的数学模型 | 第102-128页 |
| ·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102-111页 |
| ·压缩机模型 | 第102-105页 |
| ·螺旋套管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 第105-109页 |
| ·膨胀阀的数学模型 | 第109-111页 |
| ·三套管蓄能换热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1-119页 |
| ·制冷剂侧的数学模型 | 第111-115页 |
| ·蓄、释同时进行的供热模式下相变材料层的数学模型 | 第115-116页 |
| ·蓄冷模式或蓄能热泵供热模式下相变材料层的数学模型 | 第116-119页 |
| ·外层水侧的数学模型 | 第119页 |
| ·蓄冷和蓄能供热模式下三套管蓄能换热器模型的数值求解 | 第119-126页 |
| ·数学模型的离散 | 第119-122页 |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122-126页 |
| ·SAHPIS系统模拟计算求解的实现 | 第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6章 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28-150页 |
| ·蓄冷模式下三套管相变换热器传热特点分析及实验验证 | 第128-134页 |
| ·蓄能热泵供热模式下三套管相变换热器传热特点分析及实验验证 | 第134-138页 |
| ·同时蓄、释模式下三套管相变换热器传热特点分析及实验验证 | 第138-142页 |
| ·三套管蓄能换热器在蓄热和释冷模式下的换热特性分析 | 第142-148页 |
| ·释冷模式 | 第142-146页 |
| ·蓄热模式 | 第146-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3页 |
| 结论 | 第150-152页 |
| 课题展望 | 第152-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65页 |
| 附录 | 第165-1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7-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