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工中耳压电振子听力补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引言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31页 |
·国内外人工中耳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人耳传声力学模拟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人耳组成及听力损伤 | 第34-52页 |
·人耳的组成结构 | 第34-40页 |
·外耳 | 第35-36页 |
·中耳 | 第36-39页 |
·内耳 | 第39-40页 |
·人耳各组织动态特性 | 第40-47页 |
·中耳声传递特性 | 第41-42页 |
·耳蜗传声动态特性 | 第42-47页 |
·听力损伤分类 | 第47-49页 |
·本研究针对的听力损伤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耳蜗传声力学模拟 | 第52-76页 |
·耳蜗简化模型介绍 | 第52-55页 |
·耳蜗力学建模 | 第55-69页 |
·控制方程 | 第55-60页 |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问题的求解 | 第61-64页 |
·模型几何参数和材料属性 | 第64-65页 |
·模型可信度验证 | 第65-69页 |
·耳蜗圆窗处输入阻抗计算 | 第69-74页 |
·耳蜗内压强计算 | 第69-71页 |
·计算结果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中耳传声力学模拟 | 第76-104页 |
·人耳实体模型建立 | 第76-79页 |
·人体中耳有限元建模 | 第79-95页 |
·中耳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 第79-81页 |
·边界条件 | 第81-82页 |
·材料属性 | 第82-95页 |
·模型可信度验证 | 第95-102页 |
·镫骨足板位移 | 第95-96页 |
·镫骨速度传递函数 | 第96-97页 |
·鼓膜脐部位移 | 第97-98页 |
·听骨链杠杆比率 | 第98-102页 |
·验证结果分析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人工中耳振子植入对人耳传声性能影响 | 第104-120页 |
·振子激振位置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激励砧骨长突 | 第105-106页 |
·激励砧骨体 | 第106-108页 |
·结果分析 | 第108-110页 |
·悬浮振子参数对中耳传声影响 | 第110-118页 |
·带有悬浮质量块的中耳有限元力学模型建立 | 第110页 |
·悬浮振子质量对中耳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悬浮振子所需的激振力大小 | 第113-115页 |
·悬浮振子钳夹位置对激振效果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悬浮振子所需的激振位移 | 第117-118页 |
·结果总结 | 第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人工中耳压电振子设计 | 第120-144页 |
·压电叠堆工作原理 | 第120-121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 | 第121-137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结构 | 第122-123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质量及几何尺寸的确定 | 第123-124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叠堆层数的确定 | 第124-130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功耗分析 | 第130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驱动电压特性研究 | 第130-135页 |
·悬浮式压电振子、电磁振子补偿效果对比 | 第135-137页 |
·结果总结 | 第137页 |
·砧骨激励式压电振子 | 第137-141页 |
·砧骨激励式压电叠堆几何尺寸的确定 | 第138-139页 |
·砧骨激励式压电振子中压电叠堆层数的确定 | 第139-141页 |
·砧骨激励式压电振子功耗分析 | 第141页 |
·结果总结 | 第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第七章 压电振子听力补偿实验研究 | 第144-162页 |
·实验概述 | 第144-145页 |
·实验内容与结果 | 第145-160页 |
·压电振子动态性能测试 | 第145-148页 |
·鼓膜声激励下镫骨运动测试 | 第148-151页 |
·压电振子激振下镫骨运动测试 | 第151-160页 |
·讨论 | 第160-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6页 |
·全文总结 | 第162-16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研究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附录1 符号与标记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80-184页 |
附件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