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斜拉桥论文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桥梁抗震概述第12页
   ·桥梁震害及原因第12-14页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第14-18页
     ·静力法第15页
     ·反应谱法第15-16页
     ·时程分析法第16-17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第17-18页
   ·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方法第18-20页
     ·精确分析方法第18-19页
     ·简化分析方法第19-20页
   ·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第20-23页
     ·有限元模型第20-21页
     ·弹性介质中的梁模型第21-22页
     ·多质点系模型第22-23页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第24-32页
   ·概述第24-25页
     ·研究对象及工程简介第24页
     ·结构构造第24-25页
     ·主要技术标准第25页
   ·动力特性计算的力学模型第25-27页
     ·斜拉桥计算力学模型第25-26页
     ·建模基本原则第26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6-27页
   ·斜拉桥自振特性分析的经验公式法第27-28页
   ·四川宜宾长江大桥的自振特性结果第28-32页
第三章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谱分析第32-46页
   ·反应谱法第32-36页
     ·反应谱法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第32-34页
     ·反应谱理论的地震力计算第34-35页
     ·反应谱的组合第35-36页
   ·宜宾长江大桥反应谱分析第36-44页
     ·输入反应谱数据第36-37页
     ·纵向振动分量作用第37-39页
     ·横向振动分量作用第39-42页
     ·竖向振动分量作用第42-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大跨径斜拉桥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第46-83页
   ·概述第46页
   ·时程反应计算方法第46-48页
   ·阻尼矩阵第48-50页
   ·地震波输入和行波效应第50-55页
     ·地震波的选用第50-52页
     ·地震波输入组合第52页
     ·行波效应第52-53页
     ·四川宜宾长江大桥桥址输入地震波的选择第53-55页
   ·一维输入地震反应分析时程第55-64页
     ·纵桥向输入第55-59页
     ·横桥向输入第59-62页
     ·竖桥向输入第62-64页
   ·二维输入地震反应分析时程第64-71页
     ·顺桥向+1/2 竖桥向输入第65-68页
     ·横桥向+1/2 竖桥向输入第68-71页
   ·三维输入地震反应分析时程第71-74页
   ·考虑行波效应的地震反应分析第74-80页
   ·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的对比第80-83页
第五章 斜拉桥索塔 Push-over 分析第83-97页
   ·概述第83页
   ·Push-over 分析方法第83-87页
     ·基本原理第83-84页
     ·实施步骤第84-85页
     ·主要应用第85-86页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加载模式第86-87页
     ·改进的水平荷载分布模式第87页
   ·能力谱方法第87-90页
     ·计算过程第87-88页
     ·能力谱的转换第88-90页
   ·基于设计反应谱的需求谱的建立第90-93页
     ·不同阻尼比的弹性S_a-S_d曲线第90-91页
     ·不同延性比的弹塑性S_a-S_d曲线第91-93页
   ·大跨度斜拉桥索塔横向 Push-over 分析第93-94页
     ·索塔横向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第93-94页
   ·Push-over 分析能力曲线第94-95页
   ·抗震性能评价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附录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塔钢混梁斜拉桥的静力特性分析
下一篇:老化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粘弹性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