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多功能热泵系统的智能控制及能效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符号说明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7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30页
     ·热泵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第17-18页
     ·多功能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第18-19页
     ·多功能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9-28页
     ·智能控制技术在热泵中的应用第28-30页
   ·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多功能热泵系统设计与实验装置介绍第33-45页
   ·多功能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第33页
   ·多功能热泵的系统设计第33-39页
     ·研制目标第33-34页
     ·循环方式及实现方法第34-35页
     ·多功能热泵机组的部件设计第35-39页
   ·实验装置及测量系统的建立第39-43页
     ·实验装置构建第39-40页
     ·数据采集和监视系统第40-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多功能热泵机组运行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45-61页
   ·运行工况分析第45-49页
   ·多功能热泵机组与常规空调的热力学分析比较第49-59页
     ·制冷模式下常规空调的能量平衡及火用分析第49-52页
     ·制冷兼热水模式下多功能热泵机组的能量平衡及火用分析第52-55页
     ·制热模式下常规空调的能量平衡及火用分析第55-56页
     ·制热兼热水模式下多功能热泵机组的能量平衡及火用分析第56-59页
   ·控制方式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单独制热水模式下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研究第61-81页
   ·电子膨胀阀调节原理及控制理论第61-63页
   ·单独制热水模式下多功能热泵机组的对象特性研究第63-65页
   ·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研究第65-76页
     ·启动过程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第66-70页
     ·最小稳定过热度机理分析及目标过热度的最优控制第70-71页
     ·稳定运行过程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策略与算法第71-75页
     ·电子膨胀阀的其他控制策略第75-76页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第76-80页
     ·过热度及电子膨胀阀开度第76-77页
     ·排气温度第77-79页
     ·制热量及能效比第7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多功能热泵机组各模式下的运行特性及分析第81-99页
   ·单独制热水模式第81-83页
     ·冷凝压力与蒸发压力第81-82页
     ·过热度第82-83页
     ·能效比第83页
   ·单独空调制冷模式及空调制冷兼热水回收模式第83-92页
     ·冷凝热回收前后系统各参数的瞬态变化(TEV)第84-86页
     ·冷凝热回收对空调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第86-89页
     ·空调制冷兼热水回收模式下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策略第89-90页
     ·不同节流元件下系统参数比较第90-92页
   ·单独空调制热模式第92-94页
     ·地板采暖形式下系统各参数的变化第93页
     ·地板采暖形式下系统性能的变化第93-94页
   ·各运行模式下制冷剂流量调节范围及控制方法研究第94-96页
     ·不同运行模式下制冷剂流量调节范围比较第94-95页
     ·多功能热泵机组电子膨胀阀总体控制策略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六章 多功能热泵机组的能效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第99-115页
   ·热泵热水器评价指标研究第99-107页
     ·上海及广州地区气候条件第100-101页
     ·不同工况下机组的COP 计算比较第101-103页
     ·全年不同工况下机组每月运行能耗比较第103-104页
     ·地理区域差异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综合能效的影响第104-105页
     ·用户侧热水需求量的变化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综合能效的影响第105-106页
     ·用户用水习惯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综合能效的影响第106-107页
   ·多功能热泵机组全年综合能效评定第107-113页
     ·多功能热泵机组的测试内容及方法的关键问题研究第107-110页
     ·不同运行模式下累积运行时间分布第110-112页
     ·多功能热泵机组全年运行的能效(APF)的确定第112-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第115-117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17-118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1页
附录一 产品开发、第三方测试及实际应用情况第131-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船舶分段制造车间的模块空间调度模型及算法
下一篇:新型流体有限元方法研究及其在风场绕流和结构耦合风效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