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 ·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的研究基础与概况 | 第12-20页 |
| ·夏季城市室外热环境状况 | 第13页 |
| ·人居环境降温方式 | 第13-14页 |
| ·湍流对液滴传热传质的影响 | 第14-17页 |
| ·雾化特性对液滴传热传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细水雾环境降温的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 ·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细水雾传热传质分析 | 第23-35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室外环境热平衡分析 | 第23-24页 |
| ·液滴的蒸发条件 | 第24-25页 |
| ·室外环境中的细水雾传热传质模型 | 第25-30页 |
| ·液滴蒸发率 | 第25-27页 |
| ·对流换热阶段模型 | 第27-30页 |
| ·液滴寿命模型 | 第30页 |
| ·非稳态传热传质过程计算 | 第30-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的数值模拟 | 第35-57页 |
| ·假设条件 | 第35页 |
| ·控制方程及其通用形式 | 第35-36页 |
| ·湍流模型及离散相模型 | 第36-41页 |
|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41-43页 |
| ·连续相流场的计算结果 | 第43-44页 |
| ·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的数值模拟 | 第44-56页 |
| ·细水雾流量对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液滴粒径对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出流雷诺数对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 | 第48-50页 |
| ·环境类型对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液滴温度对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 | 第52-54页 |
| ·自然风场对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的实验研究 | 第57-76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实验系统 | 第57-59页 |
| ·射流式低压旋流雾化降温系统 | 第57-58页 |
| ·立柱式高压喷雾降温调节系统 | 第58-59页 |
| ·测量系统 | 第59-62页 |
| ·雾化参数的测量 | 第59-60页 |
| ·温度的测量 | 第60-61页 |
| ·相对湿度的测量 | 第61-62页 |
| ·细水雾沉积量的测量 | 第62页 |
| ·降温效果及分析 | 第62-69页 |
| ·细水雾流量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62-65页 |
| ·液滴粒径对温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自然风速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 ·雾化喷头的分布特性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喷头分布特性的优化分析 | 第69-71页 |
| ·细水雾流量对输运特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液滴粒径对输运特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 ·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的对比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系统设计 | 第76-90页 |
| ·室外环境降温系统设计 | 第76-78页 |
| ·耗水量设计 | 第76-77页 |
| ·耗水量计算 | 第77-78页 |
| ·半室外环境调节系统设计 | 第78-87页 |
| ·耗水量计算 | 第78-80页 |
| ·增湿情况分析 | 第80-82页 |
| ·增湿情况计算 | 第82-84页 |
| ·湿度调节设计 | 第84-85页 |
| ·湿度调节计算 | 第85-87页 |
| ·细水雾大空间局域环境调节系统能耗指标分析 | 第87-89页 |
| ·耗水量与耗电量计算分析 | 第87-88页 |
| ·减碳量计算分析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六章 细水雾降温效果的人体舒适度分析 | 第90-97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 ·室外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指标简述 | 第91-95页 |
| ·PET指数和OUT_SET~*指数 | 第91页 |
| ·湿球黑球温度(WBGT) | 第91-92页 |
| ·人体舒适度指数 | 第92-95页 |
| ·人体舒适度指数在喷雾降温调节中的应用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97-100页 |
|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