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的新发展 | 第11-16页 |
·混合配筋形式的部分预应力 | 第11页 |
·无粘结PC的应用和发展 | 第11-12页 |
·体外配筋的应用和发展 | 第12页 |
·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 第12-13页 |
·预弯预应力组合梁 | 第13-14页 |
·预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 | 第14-15页 |
·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 第15-16页 |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发展现状及优缺点 | 第16-17页 |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设计概念的提出及优缺点 | 第17-18页 |
·对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已做的研究 | 第18-20页 |
·现行高速铁路和高速铁路梁的简介 | 第20-26页 |
·高速铁路和高速铁路桥梁 | 第21-22页 |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 第22-23页 |
·高速铁路桥梁徐变上拱控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高速铁路桥梁徐变上拱主要控制措施 | 第24-26页 |
·本节小结 | 第26-28页 |
第2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于高铁桥梁的研究 | 第28-48页 |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 第28-29页 |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施工工艺 | 第29-30页 |
·32m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简支箱梁设计 | 第30-41页 |
·设计思路 | 第31页 |
·设计依据和方法 | 第31-32页 |
·设计基本资料 | 第32-34页 |
·先浇梁截面尺寸的确定和预应力筋配束方案 | 第34-3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二次预应力梁与常规预应力梁技术经济分析 | 第41-47页 |
·与普通预应力梁相比的优势 | 第41-42页 |
·与普通预应力梁相比的不足 | 第42页 |
·实验模型梁的制作 | 第42-47页 |
·本文实验部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二次预应力梁结合面抗剪性能静力实验研究 | 第48-66页 |
·概述 | 第48-50页 |
·钢—混组合梁中栓钉连接件简介 | 第48-49页 |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简介 | 第49-50页 |
·结合面抗剪试验 | 第50-60页 |
·结合面配筋 | 第53页 |
·一期截面预应力筋配置方案 | 第53页 |
·混凝土龄期差 | 第53-54页 |
·试件数量及材料的性能 | 第54-55页 |
·试件制作过程 | 第55-56页 |
·试件加载过程 | 第5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结合面极限抗剪应力公式的推导 | 第60-64页 |
·算例 | 第63-64页 |
·配预应力钢筋的试件与无预应力筋试件的破坏形态对比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二次预应力梁结合面抗剪性能疲劳实验研究 | 第66-75页 |
·概述 | 第66页 |
·试验目的 | 第66-67页 |
·试验模型参数 | 第67-68页 |
·实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 第68-74页 |
·试验装置 | 第68页 |
·加载方案 | 第68-69页 |
·试验数据与结论 | 第69-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