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条锈菌寄生专化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页 |
·条锈菌的定名及分类学研究 | 第11页 |
·小麦条锈菌各专化型间的关系 | 第11页 |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分析 | 第11-18页 |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 | 第11-12页 |
·小麦条锈菌的鉴别寄主 | 第12-14页 |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命名 | 第14-15页 |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演变 | 第15-18页 |
·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 | 第18-19页 |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 | 第19页 |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研究 | 第19-21页 |
·已命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及其来源 | 第19-20页 |
·已命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全国小麦品种及后备品种抗条锈病鉴定 | 第23-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供试条锈菌生理小种 | 第23页 |
·人工接种的苗期鉴定 | 第23-24页 |
·人工接种的成株期鉴定 | 第24页 |
·田间鉴定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条锈病鉴定结果 | 第24-25页 |
·不同流行区内条锈病抗性水平 | 第25-26页 |
·全生育期抗条锈性小麦材料的系谱分析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全国小麦品种及后备品种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 | 第30-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DNA 提取及检测 | 第30-31页 |
·PCR 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31-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分子检测 | 第35-38页 |
·全生育期抗病材料的抗病基因分析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在中国小麦育种中有效性评价 | 第4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CYR32 和CYR33 试验菌株的选择确定 | 第42页 |
·已知Yr 基因对我国当前主要流行小种的有效性 | 第42-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关于CYR32 和CYR33 的毒性 | 第46-47页 |
·已知抗病基因在我国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有效性 | 第47页 |
·抗病基因合理布局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