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滩海地区馆陶组沉积特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3页 |
·地层组合特征 | 第14-16页 |
·前第三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14页 |
·新生界地层发育特征 | 第14-16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9页 |
·盆地演化特征 | 第19-23页 |
·渤海湾盆地演化 | 第19-20页 |
·辽河区域演化特征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划分 | 第23-36页 |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层序地层划分原则 | 第23页 |
·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 第23-24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24-36页 |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方案 | 第24-25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5-31页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1-32页 |
·层序分布特征 | 第32-36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6-54页 |
·主要沉积相类型 | 第36页 |
·识别与划分标志 | 第36-41页 |
·岩性标志 | 第36-37页 |
·沉积构造 | 第37页 |
·生物化石标志 | 第37-38页 |
·测井曲线 | 第38-41页 |
·粒度特征 | 第41-44页 |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 | 第41-43页 |
·C-M 图解 | 第43-44页 |
·岩心特征 | 第44-48页 |
·SQ1 岩心特征 | 第44-47页 |
·SQ2 岩心特征 | 第47-48页 |
·层序底界古生物特征 | 第48-51页 |
·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地震反射特征及参数应用 | 第54-69页 |
·地震反射特征 | 第54-57页 |
·地震相分布 | 第57-64页 |
·地震相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地震要素及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 | 第58-62页 |
·地震相平面展布 | 第62-64页 |
·地震参数意义及应用 | 第64-69页 |
·中西部地区波形分类 | 第64-65页 |
·东部燕南地区地震属性分析 | 第65-69页 |
第六章 沉积体系演化与展布 | 第69-91页 |
·馆陶组区域地层对比 | 第69-71页 |
·下辽河坳陷滩海地区与渤中坳陷沉积特征对比 | 第69-70页 |
·滩海地区与西部凹陷曙一区沉积特征对比 | 第70-71页 |
·泥岩平面展布特征 | 第71-74页 |
·泥岩类型及厚度、颜色意义 | 第71-72页 |
·下辽河坳陷滩海地区泥岩特征与分布 | 第72-74页 |
·沉积体系纵向演化特征 | 第74-84页 |
·SQ1 砂体对比剖面 | 第75-79页 |
·SQ2 砂体对比剖面 | 第79-84页 |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 第84-91页 |
·SQ1 平面参数分布与物源关系 | 第84-86页 |
·SQ2 平面参数分布与物源关系 | 第86-87页 |
·沉积体系平面分布 | 第87-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