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医疗器械违法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的内涵解读 | 第10-13页 |
一、概念辨析及国外的相关规定 | 第10-11页 |
二、我国对“医疗器械”专业术语的规定 | 第11-12页 |
三、我国对“医用卫生材料”专业术语的规定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主要类型 | 第13-15页 |
一、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 | 第13-14页 |
二、走私医疗器械 | 第14页 |
三、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第15-18页 |
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 第15-16页 |
二、严重危害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秩序 | 第16-17页 |
三、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对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18-29页 |
第一节 我国对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民事规制 | 第18-20页 |
一、民事立法规制 | 第18-19页 |
二、民事司法规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对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行政规制 | 第20-22页 |
一、行政立法规制 | 第20-21页 |
二、行政立法规制的意义与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我国对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刑事规制 | 第22-29页 |
一、刑事立法规制 | 第22-25页 |
二、刑事司法规制 | 第25-29页 |
第三章 现行刑法视野中的医疗器械犯罪(上):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 第29-52页 |
第一节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类型 | 第29-33页 |
一、持证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 | 第29-30页 |
二、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 | 第30-31页 |
三、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国家医疗器械证件与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本质分析 | 第33-39页 |
一、本罪的犯罪客体 | 第33-35页 |
二、本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 第35-37页 |
三、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37-38页 |
四、本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司法认定(一) | 第39-46页 |
一、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 | 第39-41页 |
二、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与他罪的界限认定 | 第41-46页 |
第四节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司法认定(二) | 第46-52页 |
一、对于医疗器械“不符合标准”的认定 | 第46-49页 |
二、关于明知是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而购买、使用的行为的定性问题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现行刑法视野中的医疗器械犯罪(下):其他犯罪 | 第52-59页 |
第一节 走私医疗器械的刑法评价 | 第52-55页 |
一、走私医疗器械案例回顾 | 第52-53页 |
二、走私医疗器械的法律责任 | 第53-54页 |
三、走私医疗器械行为的现有刑法评价及不足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刑法评价 | 第55-59页 |
一、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社会危害性 | 第55-56页 |
二、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法律责任 | 第56-57页 |
三、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现有刑法评价及不足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医疗器械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59-69页 |
第一节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立法完善 | 第59-62页 |
一、本罪罪名的确定 | 第59-60页 |
二、本罪罪名的变更 | 第60页 |
三、关于“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标准的界定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62-65页 |
一、走私医疗器械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62-63页 |
二、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医疗器械犯罪罪名体系的立法完善 | 第65-66页 |
一、增设走私医疗器械罪 | 第65-66页 |
二、增设非法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罪 | 第66页 |
第四节 医疗器械犯罪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 | 第66-69页 |
一、完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适用标准 | 第67-68页 |
二、其他量刑情节的完善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