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的背景与价值 | 第11-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价值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1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 | 第14-17页 |
·学校地理教育的研究领域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综述法 | 第18-19页 |
·田野调查法 | 第19页 |
·实验法 | 第19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1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核心概念 | 第21-2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1-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 第22页 |
·学校地理教育 | 第22-23页 |
·研究中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系统论的思想 | 第23页 |
·社会学习的理论 | 第23-24页 |
·教育生态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的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果的保障需要依靠教育 | 第26-27页 |
·教育培养人才 | 第26页 |
·教育影响时间长范围广 | 第26页 |
·节约国家教育经费开支 | 第26-27页 |
·学校地理教育发展比较成熟 | 第27页 |
·学校地理教育的本土化趋势 | 第27-2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被学校接受 | 第28-29页 |
第4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功能整合 | 第29-34页 |
·整合地理教育的三个面向功能 | 第29-30页 |
·面向现代化 | 第29页 |
·面向未来 | 第29页 |
·面向世界 | 第29-30页 |
·整合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 | 第30-31页 |
·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 | 第30页 |
·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危机 | 第30页 |
·培养学生地理研究能力 | 第30-31页 |
·整合地理教育的公民素质教育功能 | 第31页 |
·整合地理教育的地方发展功能 | 第31-32页 |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涉及乡土地理知识 | 第31页 |
·地方发展教育组成了重要的地理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文化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重要案例资源 | 第32页 |
·地方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 第32页 |
·整合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功能 | 第32-33页 |
·地理思维在帮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辅助作用 | 第32页 |
·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维形式 | 第32-33页 |
·整合地理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 第33-34页 |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性人才 | 第33页 |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专业性人才 | 第33-34页 |
第5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目标整合 | 第34-45页 |
·地理教育三维目标 | 第34-36页 |
·地理基础知识 | 第34-35页 |
·地理基本技能 | 第35页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35-36页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第36页 |
·整合地理教育目标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本目标 | 第36-4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 第3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技能 | 第37-4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与方法 | 第40-45页 |
第6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内容整合 | 第45-47页 |
·地理教学内容 | 第45-46页 |
·地理学的分类 | 第45页 |
·学校地理教育内容 | 第45-46页 |
·整合学校地理教育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 | 第46-47页 |
·自然地理整合 | 第46页 |
·人文地理整合 | 第46页 |
·经济地理整合 | 第46-47页 |
第7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学方法整合 | 第47-55页 |
·地理教学方法 | 第47-50页 |
·地理认识方法 | 第47-48页 |
·地理组织方法 | 第48-49页 |
·地理教学手段 | 第49-50页 |
·整合地理教学方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方法 | 第50-5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认识方法 | 第50-5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组织方法 | 第51-5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手段 | 第52-55页 |
第8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地理教育的过程整合 | 第55-66页 |
·地理教学的过程 | 第55-58页 |
·学生 | 第55-56页 |
·地理教师 | 第56-57页 |
·地理教材 | 第57页 |
·地理教学大纲 | 第57-58页 |
·地理教学环境 | 第58页 |
·整合地理教育过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过程 | 第58-66页 |
·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过程 | 第58-6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工具和教学手段运用的过程 | 第60-6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是广泛联系学生实际的过程 | 第62-6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过程要素关系 | 第63-66页 |
第9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地理教育的评价整合 | 第66-75页 |
·地理教学评价 | 第66-68页 |
·现代地理教学评价的内容 | 第66页 |
·现代地理教学评价的特点 | 第66-68页 |
·整合地理教育评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评价 | 第68-7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69-7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的作用 | 第70-7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人素质评价标准 | 第7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设计评价 | 第71-7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过程评价 | 第7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效果评价 | 第72-75页 |
第10章 西双版纳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 第75-88页 |
·西双版纳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75-76页 |
·整合地理教育的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传承教育 | 第76-85页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85-88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88-91页 |
注释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读硕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