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研究概述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支撑理论 | 第13-14页 |
·土地分区理论 | 第13页 |
·土地利用报酬理论 | 第13-14页 |
·地租理论 | 第14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总体目标 | 第19页 |
·具体目标 | 第19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可能创新 | 第19页 |
·不足 | 第19-20页 |
2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安徽省概况 | 第20-21页 |
·基本情况 | 第20页 |
·自然条件 | 第20-21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1-22页 |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 第22页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第22-25页 |
·农用地 | 第22-23页 |
·建设用地 | 第23-24页 |
·未利用地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特征 | 第25页 |
·安徽省土地利用潜力 | 第25-28页 |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 第25-26页 |
·土地整理潜力 | 第26页 |
·土地复垦潜力 | 第26-27页 |
·节约集约利用潜力 | 第27-28页 |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 第28-30页 |
3 安徽省耕地保护评价 | 第30-36页 |
·安徽省耕地保护现状 | 第30-31页 |
·耕地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相关政策执行过程中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其他条件变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 第33-34页 |
·安徽省耕地保护主要做法 | 第34页 |
·安徽省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与占用耕地的临界点分析 | 第36-43页 |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36-39页 |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 | 第36页 |
·城镇化推进与耕地资源变化 | 第36-37页 |
·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 | 第37-38页 |
·生态建设与耕地资源变化 | 第38页 |
·两淮采煤塌陷区占用耕地趋势 | 第38-39页 |
·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临界点分析 | 第39-43页 |
·人口峰值预测 | 第39页 |
·城镇化率预测 | 第39页 |
·人均占地指标预测 | 第39-40页 |
·双增一减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安徽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资源的临界点分析 | 第40-43页 |
5 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 | 第43-58页 |
·粮食对耕地资源需求量预测 | 第43-46页 |
·人口发展预测 | 第43-44页 |
·粮食需求量预测 | 第44-45页 |
·耕地需求量预测 | 第45-46页 |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多元回归变化预测 | 第46-50页 |
·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 第47-48页 |
·耕地面积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耕地面积变化预测 | 第49-50页 |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耕地数量变化预测 | 第50-51页 |
·耕地动态变化预测 | 第51-55页 |
·耕地减少去向及减少量分析 | 第51-54页 |
·耕地增加来源和增加量分析 | 第54-55页 |
·动态变化预测 | 第55页 |
·预测结果比较及耕地保护目标确立 | 第55-58页 |
·各种耕地预测结果比较 | 第55-56页 |
·安徽省耕地保护目标的确立 | 第56-58页 |
6 区别不同区域突出耕地保护与建设重点 | 第58-65页 |
·不同地域分区的土地利用方针、发展模式和目标 | 第58-61页 |
·不同用地分区的土地利用要求和用途管制规则 | 第61-63页 |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分区 | 第63-65页 |
7 安徽省实施耕地保护的对策与思考 | 第65-71页 |
·法律政策方面 | 第65-66页 |
·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 第65页 |
·设定耕地占补“缓冲区”,城乡一体化合理发展 | 第65页 |
·设定不同的节约集约经营土地的指标体系,缓解耕地保护的压力 | 第65-66页 |
·完善征用耕地制度和程序 | 第66页 |
·严把“挂钩”制度关 | 第66页 |
·经济方面 | 第66-68页 |
·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 第66-67页 |
·建立健全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 | 第67页 |
·建立健全耕地建设的投入机制 | 第67页 |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 第67-68页 |
·社会方面 | 第68页 |
·加强宣传,人人争当耕地卫士 | 第68页 |
·定期对耕地与基本农田进行督察 | 第68页 |
·科技方面 | 第68-71页 |
·规划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 | 第68-69页 |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 第69-70页 |
·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水平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