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研究概述第11-20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的必要性第12-13页
   ·支撑理论第13-14页
     ·土地分区理论第13页
     ·土地利用报酬理论第13-14页
     ·地租理论第14页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19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6-17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7-19页
   ·研究目标第19页
     ·总体目标第19页
     ·具体目标第19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9-20页
     ·可能创新第19页
     ·不足第19-20页
2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20-30页
   ·安徽省概况第20-21页
     ·基本情况第20页
     ·自然条件第20-21页
   ·土地利用现状第21-22页
     ·土地利用结构第21-22页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第22页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第22-25页
     ·农用地第22-23页
     ·建设用地第23-24页
     ·未利用地第24-25页
   ·土地利用特征第25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潜力第25-28页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第25-26页
     ·土地整理潜力第26页
     ·土地复垦潜力第26-27页
     ·节约集约利用潜力第27-28页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第28-30页
3 安徽省耕地保护评价第30-36页
   ·安徽省耕地保护现状第30-31页
   ·耕地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1-34页
     ·相关政策执行过程中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第31-32页
     ·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第32-33页
     ·其他条件变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第33-34页
   ·安徽省耕地保护主要做法第34页
   ·安徽省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4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与占用耕地的临界点分析第36-43页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分析第36-39页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第36页
     ·城镇化推进与耕地资源变化第36-37页
     ·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第37-38页
     ·生态建设与耕地资源变化第38页
     ·两淮采煤塌陷区占用耕地趋势第38-39页
   ·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临界点分析第39-43页
     ·人口峰值预测第39页
     ·城镇化率预测第39页
     ·人均占地指标预测第39-40页
     ·双增一减可行性分析第40页
     ·安徽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资源的临界点分析第40-43页
5 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第43-58页
   ·粮食对耕地资源需求量预测第43-46页
     ·人口发展预测第43-44页
     ·粮食需求量预测第44-45页
     ·耕地需求量预测第45-46页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多元回归变化预测第46-50页
     ·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第47-48页
     ·耕地面积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耕地面积变化预测第49-50页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耕地数量变化预测第50-51页
   ·耕地动态变化预测第51-55页
     ·耕地减少去向及减少量分析第51-54页
     ·耕地增加来源和增加量分析第54-55页
     ·动态变化预测第55页
   ·预测结果比较及耕地保护目标确立第55-58页
     ·各种耕地预测结果比较第55-56页
     ·安徽省耕地保护目标的确立第56-58页
6 区别不同区域突出耕地保护与建设重点第58-65页
   ·不同地域分区的土地利用方针、发展模式和目标第58-61页
   ·不同用地分区的土地利用要求和用途管制规则第61-63页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分区第63-65页
7 安徽省实施耕地保护的对策与思考第65-71页
   ·法律政策方面第65-66页
     ·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第65页
     ·设定耕地占补“缓冲区”,城乡一体化合理发展第65页
     ·设定不同的节约集约经营土地的指标体系,缓解耕地保护的压力第65-66页
     ·完善征用耕地制度和程序第66页
     ·严把“挂钩”制度关第66页
   ·经济方面第66-68页
     ·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第66-67页
     ·建立健全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第67页
     ·建立健全耕地建设的投入机制第67页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第67-68页
   ·社会方面第68页
     ·加强宣传,人人争当耕地卫士第68页
     ·定期对耕地与基本农田进行督察第68页
   ·科技方面第68-71页
     ·规划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第68-69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第69-70页
     ·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水平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粮食主产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下一篇: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