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选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文献评述 | 第10-12页 |
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 第12-24页 |
·投资银行业务的概念 | 第12-16页 |
·投资银行的定义 | 第12页 |
·投资银行主要业务 | 第12-16页 |
·世界投资银行业务的演变与发展 | 第16-20页 |
·早期的投资银行 | 第17页 |
·19世纪至20世纪初投资银行的发展 | 第17-18页 |
·1933年开始的金融管制下的投资银行 | 第18-19页 |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及管制放松下的投资银行 | 第19-20页 |
·投资银行业务监管理论 | 第20-24页 |
·投资银行监管的含义 | 第20-22页 |
·监管的理论 | 第22-24页 |
3 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 | 第24-26页 |
·风险的一般定义 | 第24页 |
·投行业务风险概述 | 第24-26页 |
·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分类 | 第24-25页 |
·影响投行业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 第25-26页 |
4 美国展开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况及其监管体制 | 第26-32页 |
·美国次贷危机及监管分析 | 第26-29页 |
·美国次贷危机及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缺乏对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是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28-29页 |
·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监管的演变与发展 | 第29-30页 |
·美国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模式及缺陷分析 | 第30-32页 |
·美国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模式 | 第30页 |
·美国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的缺陷分析 | 第30-32页 |
5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及监管情况 | 第32-41页 |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史 | 第32-33页 |
·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 第33-34页 |
·目前我国投行业务监管体系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4-41页 |
·我国证券业务监管 | 第34-35页 |
·我国投行业务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5-41页 |
6 加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监管的措施与渠道 | 第41-48页 |
·加强市场监管职能,弱化行政管制手段 | 第41页 |
·采用功能监管模式,有效协调多元主体 | 第41-42页 |
·加强对跨区域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 | 第42-44页 |
·尽快研究建立对国内的外国投行业务监管 | 第42-44页 |
·适当放宽国内投行参与国际投行业务的限制 | 第44页 |
·加强证券监管机构对保荐人的要求与制约 | 第44-46页 |
·保荐人市场准入的监管 | 第44-45页 |
·资格监管 | 第45页 |
·过程持续监管 | 第45-46页 |
·市场退出监管 | 第46页 |
·对金融创新的监管 | 第46-48页 |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 第46页 |
·如何监管金融创新 | 第46-48页 |
7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