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对税收滞纳金的性质研究 | 第10-11页 |
·对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比率研究 | 第11-12页 |
·对税收滞纳金的其它问题研究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税收滞纳金概述 | 第14-19页 |
·税收的涵义及特征 | 第14页 |
·税收滞纳金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6页 |
·税收滞纳金与相关概念之辨析 | 第16-19页 |
·税收滞纳金与违约金 | 第16-17页 |
·税收滞纳金与税收罚款 | 第17页 |
·税收滞纳金与税收罚金 | 第17-19页 |
3 税收滞纳金法律性质的认定及其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关于税收滞纳金法律性质的几种学说及评析 | 第19-22页 |
·罚金说 | 第19页 |
·利息说 | 第19-20页 |
·税收说 | 第20页 |
·行政强制说(执行罚说) | 第20-21页 |
·行政处罚说 | 第21页 |
·经济补偿说 | 第21-22页 |
·税收滞纳金经济补偿性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 第22-23页 |
·税收债务关系论 | 第23-25页 |
4 国内外税收滞纳金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25-31页 |
·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5-27页 |
·美国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5页 |
·德国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5页 |
·日本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5-26页 |
·我国台湾地区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6-27页 |
·我国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7-31页 |
·我国关于税收滞纳金的立法演变 | 第27-28页 |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税收滞纳金的规定 | 第28-31页 |
5 我国现行税收滞纳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6页 |
·税收滞纳金的加收范围不明确 | 第31页 |
·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比例过高 | 第31-33页 |
·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时间不明确 | 第33页 |
·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时间计算复杂 | 第33页 |
·稽查时间是否剔除并不明确 | 第33页 |
·关于税收滞纳金缺乏减免优惠方面的规定 | 第33-35页 |
·税收滞纳金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明确 | 第35-36页 |
6 完善我国现行税收滞纳金制度的建议 | 第36-41页 |
·下调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比率 | 第36-37页 |
·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税收滞纳金加收比例的做法确定我国税收滞纳金加收比率 | 第36页 |
·建议参照我国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确定我国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比率,从万分之五调整为万分之二 | 第36-37页 |
·明确税收滞纳金的加收时间 | 第37-38页 |
·增加税收滞纳金减免优惠规定 | 第38-39页 |
·完善税收滞纳金的会计处理 | 第39-41页 |
·税收滞纳金会计处理的理论分析 | 第39-40页 |
·税收滞纳金会计处理的举例说明 | 第40-41页 |
7 税收滞纳金适用的例外情形 | 第41-45页 |
·排除适用税收滞纳金的情形 | 第41-42页 |
·义务人已经丧失负担能力 | 第41页 |
·纳税义务人过失不缴或少缴税款 | 第41-42页 |
·税务机关的责任 | 第42页 |
·作为例外情形的理由 | 第42-45页 |
·体现比例原则 | 第42-43页 |
·体现税收公平主义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