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冯友兰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构建 | 第9-17页 |
一、冯友继程朱之后对“理”的发展 | 第9-11页 |
(一) 理存在于真际世界之中 | 第10页 |
(二) 理是事物存在的依据 | 第10-11页 |
(三) 理是超时空、超动静的 | 第11页 |
二、形上本体论的构建 | 第11-14页 |
三、在理性纯思之后——负的方法的提出 | 第14-17页 |
第二章:冯友兰用负的方法将本体与境界结合起来 | 第17-23页 |
一、负的方法讲形上学 | 第17-21页 |
(一) 道家的方法 | 第17-18页 |
(二) 禅宗的方法 | 第18-19页 |
(三) 诗的言说 | 第19-21页 |
二、负的方法是本体与境界之间的桥梁 | 第21-23页 |
第三章:天地境界——空与灵的完美结合 | 第23-38页 |
一、空寂的本体和生命的意蕴 | 第23-26页 |
(一) 空寂的本体 | 第24页 |
(二) 生命的意蕴 | 第24-26页 |
二、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 | 第26-31页 |
(一) 境界是对本体的觉解 | 第26-29页 |
(二) 在意象世界中体验永恒的本体 | 第29-31页 |
三、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意义 | 第31-38页 |
(一) 人类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风流”的人,诗意地生活 | 第31-35页 |
(二) 永恒就在当下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