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1 绪论 | 第13-39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氢能与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 第13-24页 |
| ·氢气的制取方法 | 第13-14页 |
| ·生物制氢技术 | 第14-17页 |
| ·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 | 第17-24页 |
| ·厌氧发酵产氢机理 | 第24-26页 |
| ·细菌产氢发酵的生物物化机理 | 第24-25页 |
| ·复杂有机物的厌氧降解阶段 | 第25-26页 |
| ·发酵法生物制氢微生物生态 | 第26-36页 |
| ·生态位与产氢群落结构 | 第26页 |
| ·发酵类型与产氢群落结构 | 第26-29页 |
| ·产氢群落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影响产氢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 第30-36页 |
| ·生物载体强化技术在生物制氢领域的应用 | 第36-37页 |
|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 ·课题来源 | 第37页 |
| ·目的意义 | 第37-38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 2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 ·试验装置 | 第39-40页 |
| ·培养瓶间歇试验装置 | 第39页 |
| ·连续流混合培养试验装置 | 第39-40页 |
| ·污泥驯化试验装置 | 第40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 ·试验菌种 | 第41页 |
| ·母液培养基成分 | 第41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41-42页 |
| ·CSTR的底物 | 第42页 |
| ·化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42-46页 |
| ·理化分析项目 | 第42-43页 |
| ·微生物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43页 |
| ·发酵气体中氢气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测定 | 第43-44页 |
| ·氧化还原电位 | 第44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4-46页 |
| 3 产氢菌发酵产氢的底物筛选 | 第46-59页 |
| ·不同单双糖对产氢菌发酵产氢效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 ·不同单糖发酵产氢的研究 | 第47-50页 |
| ·单糖(葡萄糖)和双糖(蔗糖)发酵产氢的研究 | 第50-51页 |
| ·不同浓度葡萄糖与赤糖对产氢菌发酵产氢效能的影响研究 | 第51-57页 |
| ·不同浓度葡萄糖与赤糖对产氢菌发酵产氢效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 ·以赤糖为底物的间歇培养制氢工艺的研究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4 以赤糖为底物的CSTR反应器的启动 | 第59-67页 |
| ·接种污泥的预处理 | 第59页 |
| ·进水COD浓度控制参数 | 第59-60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氢效能的变化 | 第60-66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氢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 ·反应器运行过pH的变化 | 第61-63页 |
| ·反应器运行中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变化 | 第63-65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pH对产氢量的影响 | 第65页 |
| ·反应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以赤糖为底物污泥固定化的CSTR反应器的启动 | 第67-74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COD的变化 | 第68-69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气量和产氢量的变化 | 第69-70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液相代谢产物的变化 | 第70-71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第71-72页 |
|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ORP的变化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6 赤糖厌氧发酵制氢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改变 | 第74-80页 |
| ·生态学意义上的厌氧发酵制氢系统 | 第74-75页 |
| ·赤糖厌氧发酵制氢系统的生态因子的改变 | 第75-79页 |
| ·生态因子pH值的改变 | 第75-77页 |
| ·生态因子ORP的改变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个人简历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