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1 绪论 | 第13-30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4-28页 |
| ·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 | 第15-22页 |
| ·产氢微生物及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 ·发酵法生物制氢的经典发酵类型 | 第26-2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8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30-32页 |
| ·连续流实验装置 | 第30页 |
| ·间歇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 ·实验底物 | 第31页 |
| ·间歇实验培养基 | 第31-32页 |
| ·产氢污泥接种与驯化 | 第32页 |
|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2-37页 |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32-33页 |
| ·产氢微生物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33页 |
| ·产氢微生物群落动态分析 | 第33-36页 |
| ·氢气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液相发酵产物的测定 | 第36-37页 |
| 3 发酵制氢反应器的启动与控制对策研究 | 第37-58页 |
| ·反应器的启动影响因素探讨与工程控制对策 | 第37-48页 |
| ·容积负荷 | 第37-42页 |
| ·接种污泥 | 第42-48页 |
| ·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自然发酵类型 | 第48-57页 |
| ·丁酸型发酵 | 第49-52页 |
| ·乙醇型发酵 | 第52-54页 |
| ·丙酸型发酵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4 基于微生物产氢机理的生态因子调控 | 第58-70页 |
| ·EMP途径产氢 | 第58-60页 |
| ·产氢产乙酸菌的产氢作用 | 第60页 |
| ·NADH/NAD~+平衡调节产氢 | 第60-63页 |
| ·高容积负荷下系统产氢效能研究 | 第63-66页 |
| ·金属离子对系统产氢效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5 甘蔗压榨汁生物制氢系统的调控对策研究 | 第70-96页 |
| ·生物制氢系统限制因子影响研究 | 第70-75页 |
| ·温度 | 第70-72页 |
| ·pH值 | 第72-74页 |
| ·氧化还原电位 | 第74-75页 |
| ·甘蔗压榨汁生物制氢系统的工程调控研究 | 第75-81页 |
| ·系统乙醇型发酵的产氢能力分析 | 第75-77页 |
| ·系统丁酸型发酵的产氢能力分析 | 第77-81页 |
| ·甘蔗渣生物制氢间歇实验研究 | 第81-86页 |
| ·甘蔗渣预处理与污泥接种 | 第81-82页 |
| ·温度对甘蔗渣生物制氢的影响 | 第82-84页 |
| ·初始pH值对甘蔗渣产氢的影响 | 第84-86页 |
| ·发酵产氢菌株Ethanoligenens sp.R3的产氢实验 | 第86-94页 |
| ·菌株Ethanoligenens sp.R3纯培养产氢特性 | 第86-90页 |
| ·菌株Ethanoligenens sp.R3利用预处理麦草秸秆产氢 | 第90-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6 甘蔗压榨汁生物制氢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研究 | 第96-108页 |
| ·产氢微生物群落特征与演替 | 第96-98页 |
| ·启动期微生物群落生态研究 | 第98-101页 |
| ·启动期反应器运行特性 | 第98-99页 |
| ·制氢系统启动期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99-101页 |
| ·系统稳定产氢阶段微生物群落生态研究 | 第101-107页 |
| ·稳定期反应器运行特性 | 第101-105页 |
| ·制氢系统稳定运行期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105-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