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 德化黑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鸡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6页 |
3 SNP 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4 CAPS 标记与鸡生产性状相关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5 IGF-Ⅰ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IGF-Ⅰ的生物学结构及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IGF-Ⅰ的生物学结构 | 第20-21页 |
·IGF-Ⅰ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IGF-Ⅰ基因的结构和表达 | 第21-22页 |
·IGF-Ⅰ的分泌及调节 | 第22-23页 |
·IGF-Ⅰ的生物学功能 | 第23-26页 |
·IGF-Ⅰ调节繁殖和免疫的功能 | 第23-24页 |
·IGF-Ⅰ的促生长作用 | 第24-25页 |
·IGF-Ⅰ与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 | 第25页 |
·IGF-Ⅰ与骨骼发育 | 第25-26页 |
·鸡IGF-Ⅰ基因与生产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6 VIP 受体Ⅰ(VIPR-Ⅰ)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VIP 和VIP 受体结构、分布和调控 | 第27-28页 |
·VIP 和VIP-R 的生物学功能 | 第28-29页 |
·VIP 作为胃肠道激素的生物功能 | 第28页 |
·VIP 作为神经肽的生物功能 | 第28-29页 |
·VIP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9页 |
·VIPR-Ⅰ基因与家禽生产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 | 第31-48页 |
1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6页 |
·选育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测定的项目 | 第32页 |
·项目的测定方法 | 第32-36页 |
·饲养管理 | 第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6-44页 |
·外貌特征 | 第36页 |
·新培育德化黑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 第36-41页 |
·生长速度 | 第36-38页 |
·料重比 | 第38-39页 |
·产蛋性能 | 第39-40页 |
·屠宰性能 | 第40-41页 |
·德化黑鸡选育进展 | 第41-44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4-48页 |
·体型外貌 | 第44页 |
·生产性能 | 第44-45页 |
·选育进展 | 第45-48页 |
第三部分 德化黑鸡候选基因变异检测 | 第48-72页 |
1 试验目的 | 第4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8-58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48-51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缓冲液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8-5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51-52页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51-52页 |
·基因组DNA 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52页 |
·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PCR 扩增 | 第53-55页 |
·引物的稀释分装 | 第53页 |
·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53-55页 |
·酶切 | 第5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5-58页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55-56页 |
·Hardy-weinberg | 第56-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基因组DNA 电泳结果 | 第58-59页 |
·PCR 产物电泳结果 | 第59-61页 |
·IGF-Ⅰ基因5’调控区PCR 扩增结果 | 第59页 |
·VIPR-Ⅰ基因外显子2 PCR 扩增结果 | 第59-60页 |
·VIPR-Ⅰ基因外显子6 PCR 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RFLP 酶切结果 | 第61-64页 |
·IGF-Ⅰ基因PstⅠ酶切结果 | 第61-62页 |
·VIPR-Ⅰ基因HpaⅡ酶切结果 | 第62-63页 |
·VIPR-Ⅰ基因TaqⅠ酶切结果 | 第63-64页 |
·基因遗传多态性统计分析 | 第64-68页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64-65页 |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 第65-67页 |
·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67-6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8-72页 |
·DNA 的提取事项 | 第68-69页 |
·三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9-72页 |
第四部分 德化黑鸡候选基因多态性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 第72-86页 |
1 试验目的 | 第7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2-73页 |
·三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 第7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3-82页 |
·PstⅠ位点基因型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 第73-77页 |
·PstⅠ位点基因型与开产日龄和体重关联分析 | 第73-75页 |
·PstⅠ位点基因型与产蛋性状和蛋重关联分析 | 第75-77页 |
·HpaⅡ位点基因型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 第77-80页 |
·HpaⅡ位点基因型与开产日龄和体重关联分析 | 第77-78页 |
·HpaⅡ位点基因型与产蛋性状和蛋重关联分析 | 第78-80页 |
·TaqⅠ位点基因型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 第80-82页 |
·TaqⅠ位点基因型与开产日龄和体重关联分析 | 第80-81页 |
·TaqⅠ位点基因型与产蛋性状和蛋重关联分析 | 第81-82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82-86页 |
·IGF-Ⅰ基因 PstⅠ位点的基因型效应 | 第82-84页 |
·VIPR-Ⅰ基因 HpaⅡ位点的基因型效应 | 第84页 |
·VIPR-Ⅰ基因 TaqⅠ位点的基因型效应 | 第84-86页 |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