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的临床特点 | 第18-34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20页 |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 第19页 |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病例分组 | 第20页 |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1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四诊资料分析 | 第23-25页 |
2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类型的脾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 第25-26页 |
3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演变过程中脾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 第26页 |
4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阴黄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讨论 | 第29-34页 |
1 中医对黄疸传统的认识 | 第29-30页 |
2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演变的特殊性 | 第30-32页 |
3 脾虚因素贯穿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始终 | 第32页 |
4 导致阴黄化的相关因素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与肠道菌群、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34-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4-37页 |
·实验设备 | 第34页 |
·选择性培养基 | 第34-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实验耗材 | 第3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标本收集 | 第37-38页 |
·粪便标本的处理 | 第38页 |
·肠道菌群鉴定 | 第38页 |
·血浆内毒素检测 | 第38-39页 |
4 统计学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1 肠道菌群培养结果 | 第40-41页 |
2 血浆内毒素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3 血浆内毒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8页 |
1 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 | 第43页 |
2 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的变化 | 第43-44页 |
3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 第44-46页 |
4 脾虚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综述 | 第55-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