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导论 | 第11-26页 |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高校 | 第13页 |
| ·社会组织 | 第13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 | 第13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体教结合研究 | 第14-16页 |
|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 第16-20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第20-21页 |
|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 第21-22页 |
| ·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培养人才研究 | 第22-24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 ·系统论 | 第25页 |
| ·协同论 | 第25-26页 |
| 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建立的动因分析 | 第26-31页 |
| ·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动因分析 | 第27-29页 |
| ·外部动因 | 第27页 |
| ·国家政策要求 | 第27页 |
| ·高校间竞争压力 | 第27页 |
| ·内部动因 | 第27-29页 |
| ·获得资金支持 | 第28页 |
| ·获得更多参赛机会 | 第28页 |
| ·扩大高校知名度 | 第28-29页 |
| ·扩大就业渠道 | 第29页 |
| ·优秀教练员共享 | 第29页 |
| ·扩大招生渠道 | 第29页 |
| ·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的动因分析 | 第29-31页 |
| ·外部动因 | 第29页 |
| ·社会发展需要 | 第29页 |
| ·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 第29页 |
| ·内部动因 | 第29-31页 |
| ·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 第30页 |
| ·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训练水平 | 第30页 |
| ·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 | 第30页 |
| ·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 | 第30-31页 |
| ·共享高校场馆资源 | 第31页 |
| 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构建 | 第31-43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优势资源分析 | 第31-32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框架 | 第32-33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第33-40页 |
|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 | 第33-35页 |
| ·宁波大学乒乓球队 | 第35-36页 |
| ·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 | 第36-38页 |
| ·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 | 第38-40页 |
|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类型分析 | 第40-43页 |
| ·校校合作模式 | 第40-41页 |
| ·校体合作模式 | 第41-42页 |
| ·校政合作模式 | 第42-43页 |
| 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 ·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页 |
| ·合作制度上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44页 |
| ·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页 |
| 5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 第44-47页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 | 第44-45页 |
|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 第44页 |
| ·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 | 第44-45页 |
| ·统筹兼顾,完善共育制度,形成共育机制 | 第45-47页 |
| ·建立共育领导组织机构 | 第45-46页 |
| ·规范合同文本 | 第46页 |
| ·形成共育机制 | 第46-4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A | 第53-54页 |
| 附录 B | 第54-55页 |
| 附录 C | 第55-56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