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和成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汽车工业用主要复合材料 | 第15-19页 |
·片状模塑料 | 第15-16页 |
·纤维毡增强热塑性片材 | 第16-17页 |
·长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 | 第17-19页 |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粒料 | 第17-18页 |
·在线混合长纤维增强热塑性片材 | 第18-19页 |
·在线混合过程分析 | 第19-24页 |
·在线混合LFT制备的关键—纤维断裂和分散 | 第20-23页 |
·玻璃纤维的影响 | 第20-21页 |
·玻纤加料位置的影响 | 第21-22页 |
·设备混合能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在线混合LFT的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LFT-PP的力学性能 | 第24-30页 |
·汽车工业用主要复合材料的性能比较 | 第24-25页 |
·LFT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基体材料 | 第25-26页 |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 第26页 |
·界面相容剂PP-g-MAH | 第26-28页 |
·组合增强和界面优化 | 第28-30页 |
·组合增强 | 第28-29页 |
·界面优化 | 第29-30页 |
·LFT和GMT模压成型工艺的比较 | 第30-31页 |
·LFT的应用 | 第31-3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LFT-PP工业制备技术开发 | 第34-62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原材料 | 第35页 |
·实验 | 第35-36页 |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试样制备 | 第35页 |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 | 第35-36页 |
·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玻璃纤维表征 | 第36-37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7页 |
·RTD数据 | 第37-39页 |
·RTD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RTD数据拟合 | 第38-39页 |
·制备方法与设备——在线混合LFT生产线 | 第39-43页 |
·单螺杆加料段 | 第39-40页 |
·单螺杆多功能段 | 第40-41页 |
·片材冷却定型 | 第41-43页 |
·在线挤出混合的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螺杆结构 | 第44页 |
·分流板 | 第44-45页 |
·玻璃纤维 | 第45-47页 |
·玻璃纤维类型 | 第45-46页 |
·初始纤维长度 | 第46-47页 |
·停留时间分布RTD测试 | 第47-56页 |
·螺杆转速的影响 | 第48-49页 |
·混合长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螺槽深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RTD数据拟合 | 第51-56页 |
·纤维断裂和分散原因探讨 | 第56-60页 |
·熔体剪切作用的影响 | 第56-58页 |
·螺杆结构的影响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LFT-PP力学性能 | 第62-82页 |
·引言 | 第62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原材料 | 第6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2页 |
·试样制备 | 第62-63页 |
·LF-PP | 第62-63页 |
·SGF-PP | 第63页 |
·分析和测试 | 第63-64页 |
·玻璃纤维表征 | 第63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63页 |
·界面剪切强度测试 | 第63-64页 |
·微观形貌观察 | 第64页 |
·片材孔隙率测试 | 第64页 |
·LFT-PP力学性能 | 第64-75页 |
·基体树脂的影响 | 第64-65页 |
·基体树脂类型 | 第64-65页 |
·基体树脂粘度 | 第65页 |
·玻璃纤维的影响 | 第65-70页 |
·玻璃纤维含量 | 第65-67页 |
·玻璃纤维长度 | 第67-69页 |
·玻璃纤维分散度 | 第69-70页 |
·界面相容剂PP-g-MAH | 第70-72页 |
·界面改性的作用 | 第72-75页 |
·临界纤维长度 | 第72-74页 |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LFT-PP的性能模拟 | 第75-80页 |
·拉伸强度 | 第76-77页 |
·拉伸模量 | 第77-79页 |
·冲击强度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组合增韧和性能优化 | 第82-96页 |
·引言 | 第82页 |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原材料 | 第8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2-83页 |
·试样制备 | 第83页 |
·分析和测试 | 第83页 |
·玻璃纤维表征 | 第83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83页 |
·界面剪切强度测试 | 第83页 |
·微观形貌观察 | 第83页 |
·片材孔隙率测试 | 第83页 |
·纳米碳酸钙组合增强 | 第83-92页 |
·纳米碳酸钙含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力学性能 | 第83-84页 |
·增强效应的初步分析 | 第84-85页 |
·玻璃纤维长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界面相容剂PP-g-MAH | 第86-89页 |
·力学性能 | 第86-87页 |
·界面改性剂PP-g-MAH作用的初步分析 | 第87-89页 |
·组合增韧效应的探讨 | 第89-92页 |
·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破坏形式 | 第89-90页 |
·组合增韧效应 | 第90-92页 |
·PP-g-KH570的界面改性作用 | 第92-94页 |
·LF-PP复合材料 | 第92-93页 |
·组合增强体系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LFT-PP流动模塑成型 | 第96-109页 |
·引言 | 第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97页 |
·原材料 | 第96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96页 |
·温度测试 | 第96-97页 |
·压缩比实验 | 第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8页 |
·预热过程 | 第97-99页 |
·模内冷却过程 | 第99-101页 |
·流动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01-102页 |
·模具温度 | 第101-102页 |
·成型压力 | 第102页 |
·LF-PP产品成型 | 第102-107页 |
·发动机防护罩 | 第103-105页 |
·前端模块 | 第105-107页 |
·成型缺陷及其成因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