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30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基本特性 | 第14-15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 第15-16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 | 第16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 第17-20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 第20-21页 |
·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细菌生物被膜定义 | 第22页 |
·细菌生物被膜的结构 | 第22-24页 |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 | 第24-25页 |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 第26-28页 |
·细菌生物被膜的鉴定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试验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43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初步分离纯化 | 第32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鉴定 | 第32-33页 |
·卡那霉素敏感菌株的筛选及其他常用药物敏感性的分析 | 第33-34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宿主体外生物被膜定性试验 | 第34-35页 |
·禽致病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定量检测 | 第35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条件优化 | 第35-36页 |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36-37页 |
·转座突变株的PCR 鉴定 | 第37-38页 |
·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的筛选 | 第38页 |
·获取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卡那抗性基因侧翼未知序列 | 第38-41页 |
·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卡那抗性基因侧翼序列的克隆测序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9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初步分离纯化结果 | 第43-44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4-45页 |
·染色镜检结果 | 第44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CR 鉴定结果 | 第44-45页 |
·卡那霉素敏感菌株的筛选及其他常用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45-48页 |
·卡那霉素敏感株其宿主体外生物被膜定性观察结果 | 第48-49页 |
·卡那霉素敏感株生物被膜的定量检测 | 第49-50页 |
·卡那霉素敏感株APEC-8 生物被膜形成条件的优化 | 第50-53页 |
·定量检测不同条件对APEC-8 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50-52页 |
·定性检测不同条件对APEC-8 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52-53页 |
·转座突变库的构建和体外筛选结果 | 第53-54页 |
·转座突变株的PCR 鉴定结果 | 第54-55页 |
·大肠杆菌特异引物PCR 鉴定 | 第54-55页 |
·转座突变株卡那霉素抗性基因PCR 鉴定 | 第55页 |
·接合效率 | 第55-56页 |
·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的筛选 | 第56页 |
·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基因组步移PCR 扩增结果 | 第56-57页 |
·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卡那抗性基因侧翼序列的克隆测序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5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第59-60页 |
·有关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分析 | 第59页 |
·有关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临床发病情况分析 | 第59-60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 第60-61页 |
·关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水平分析 | 第60-61页 |
·关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对其耐药性的影响 | 第61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检测 | 第61-62页 |
·利用银染法观察生物被膜形成周期 | 第61-62页 |
·生物被膜定量检测分析 | 第62页 |
·接合转移构建转座突变库 | 第62-64页 |
·关于转座子和自杀载体 | 第62-63页 |
·关于接合转移 | 第63-64页 |
·关于转座突变株的传代 | 第64页 |
·生物被膜缺陷突变株基因鉴定分析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