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工程、林业机械论文--森林测量、林业测绘论文--森林遥感论文

东北林区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6页
1 绪论第16-32页
   ·引言第16-18页
   ·研究的意义第18-20页
   ·森林生物量的获取方法第20-26页
     ·现地调查法第20-21页
     ·模型模拟法第21-24页
     ·遥感估测法第24-26页
   ·森林生物量的分析方法第26-29页
     ·GIS分析第26-28页
     ·地统计分析第28-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0-31页
     ·研究方法第30-31页
     ·技术路线第31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31-32页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处理第32-69页
   ·研究区概况第32-36页
     ·长白山林区概况第33-35页
     ·小兴安岭林区概况第35页
     ·大兴安岭林区概况第35-36页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获取及处理第36-40页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收集第36-38页
     ·样地的初步筛选第38-40页
   ·遥感数据获取及处理第40-49页
     ·遥感数据收集第40-42页
     ·遥感数据处理第42-49页
   ·野外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第49-52页
     ·乔木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第49-52页
     ·灌木草本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第52页
   ·回归生物量模型的建立第52-55页
     ·模型选择及拟合第52-53页
     ·精度评价第53-54页
     ·区域模型结果第54-55页
   ·统一生物量模型的建立第55-67页
     ·统一生物量模型的理论基础第56-58页
     ·偏最小二乘算法第58-60页
     ·统一生物量模型的实施步骤第60-61页
     ·统一生物量模型的结果第61-67页
   ·样地生物量的计算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3 常规多元统计模型生物量遥感估测第69-85页
   ·遥感变量准备第69-71页
     ·植被指数第69-70页
     ·纹理信息第70-71页
   ·固定样地对应遥感信息的提取第71-74页
     ·遥感影像数据格式要求第72页
     ·矢量文件的要求第72页
     ·提取灰度值方法第72-73页
     ·读取遥感信息第73页
     ·实例说明第73-74页
   ·统计模型研建流程第74-76页
     ·建立模型的样地数据优化第74页
     ·模型的变量选择第74-75页
     ·变量说明第75-76页
     ·模型精度验证第76页
   ·模型构建第76-82页
     ·逐步回归法构建模型第76-78页
     ·基于Erf-BP算法生物量估算模型第78-82页
   ·其他区域多元回归模型第82-83页
   ·其他区域神经网络模型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4 偏最小二乘模型生物量遥感估测第85-110页
   ·线性与非线性偏最小二乘基本理论第85-89页
     ·线性偏最小二乘算法第85-87页
     ·非线性偏最小二乘及算法介绍第87-89页
   ·Bootstrap变量筛选方法第89-91页
   ·模型构建第91-103页
     ·建立模型过程第91-97页
     ·结果与分析第97-103页
   ·其他区域偏最小二乘模型第103-109页
     ·200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第103-106页
     ·2000年黑龙江长白山第106-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5 联立方程组模型生物量遥感估测第110-148页
   ·概述第110-111页
   ·郁闭度联立方程组模型的构建第111-117页
     ·郁闭度模型的建立第111-112页
     ·郁闭度联立方程组模型结果第112-116页
     ·郁闭度联立方程组模型精度检验第116-117页
   ·叶面积指数度量误差模型的构建第117-130页
     ·基于多角度遥感的叶面积指数模型第118-125页
     ·叶面积指数度量误差模型结果第125-129页
     ·叶面积指数度量误差模型精度检验第129-130页
   ·树高度量误差模型的构建第130-139页
     ·基于激光雷达的树高估算模型第130-136页
     ·树高度量误差模型结果第136-138页
     ·树高度量误差模型精度检验第138-139页
   ·微波与光学遥感联合估算生物量第139-143页
     ·微波遥感后向散射系数的提取第140-141页
     ·微波与光学遥感度量误差模型第141-143页
     ·微波与光学遥感度量误差模型精度检验第143页
   ·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及结果第143-147页
     ·模型形式第143-147页
     ·各区域估算结果第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6 东北林区森林生物量时空分析第148-170页
   ·森林生物量的GIS空间分析第148-149页
     ·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变化分析第148页
     ·森林生物量随坡度变化分析第148-149页
     ·森林生物量随坡向变化分析第149页
   ·森林生物量时间序列分析第149-152页
     ·各年代森林平均生物量的对比分析第149-150页
     ·各个年代森林生物量动态变化对比分析第150-152页
   ·森林生物量的地统计分析第152-154页
   ·森林生物量变化驱动分析第154-168页
     ·森林生物量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第154-166页
     ·森林生物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第166-168页
   ·森林生物量变化的综合分析第168-169页
   ·本章小结第169-170页
结论与讨论第170-172页
 结论第170-171页
 讨论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5页
附录第185-1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个人简历第201-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种引进树种对大庆地区土壤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下一篇:落叶松人工林大中径材优化经营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