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冰凌力学性能及其对桥墩撞击力作用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4-16页 |
| ·河冰问题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流冰期河冰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河冰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流冰对桥墩撞击力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流冰对桥墩撞击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基于连续介质的模拟方法 | 第23-24页 |
| ·基于非连续介质的模拟方法 | 第24-25页 |
| ·存在问题及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5-27页 |
| ·存在问题 | 第2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2 流冰期河冰温度场试验研究 | 第27-36页 |
| ·试验样点的确定 | 第27-29页 |
| ·黑龙江省冰情特点 | 第27-29页 |
| ·典型试验河段确定 | 第29页 |
| ·试验介绍 | 第29-31页 |
| ·试验仪器 | 第29-30页 |
| ·测点布置及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5页 |
| ·测试结果 | 第31-33页 |
| ·冰温垂直剖面日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 ·流冰期河冰温度计算 | 第34页 |
| ·流冰期气温、水温、冰温相关关系研究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河冰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36-81页 |
| ·试验简介 | 第36-40页 |
| ·试验样点确定 | 第36页 |
| ·试验准备 | 第36-38页 |
| ·试验方案 | 第38-40页 |
| ·河冰单轴压缩强度试验研究 | 第40-51页 |
| ·试验现象 | 第40-41页 |
| ·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 ·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3-48页 |
| ·应变速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 ·冰温及应变速率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50-51页 |
| ·河冰抗弯强度试验研究 | 第51-60页 |
| ·试验结果 | 第51-53页 |
| ·温度对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53-58页 |
| ·应变速率对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58页 |
| ·冰温及应变速率与抗弯强度的关系 | 第58-59页 |
| ·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的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 ·河冰压缩弹性模量分析 | 第60-69页 |
| ·压缩弹性模量计算原理 | 第60-61页 |
| ·压缩弹性模量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 ·温度对河冰压缩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63-68页 |
| ·应变速率对压缩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温度及应变速率与压缩弹性模量的关系 | 第69页 |
| ·河冰弯曲弹性模量分析 | 第69-79页 |
| ·弯曲弹性模量计算原理 | 第70页 |
| ·弯曲弹性模量计算结果 | 第70-72页 |
| ·温度对河冰弯曲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72-77页 |
| ·应变速率对弯曲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77页 |
| ·温度及应变速率与弯曲弹性模量的关系 | 第77-78页 |
| ·压缩弹性模量与弯曲弹性模量的统计分析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4 河冰强度标准值计算方法研究 | 第81-89页 |
| ·流冰期河冰温度的确定 | 第81-82页 |
| ·流冰期河冰应变速率的确定 | 第82-83页 |
| ·河冰强度计算模型构建 | 第83-84页 |
| ·河冰强度标准值取值研究 | 第84-88页 |
| ·流冰期河冰强度计算 | 第84-85页 |
| ·河冰强度标准值取值方法 | 第85-87页 |
| ·河冰强度标准值取值建议 | 第87页 |
| ·河冰强度标准值取值方法验证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5 流冰对桥墩撞击力数值模拟研究 | 第89-109页 |
| ·LS-DYNA基本理论 | 第89-98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89-92页 |
| ·显式时间积分 | 第92-94页 |
| ·接触碰撞算法与类型 | 第94-98页 |
| ·流冰对桥墩撞击力试验简介 | 第98-99页 |
| ·佳木斯松花江公路大桥简介 | 第98页 |
| ·流冰对桥墩撞击力试验概况 | 第98-99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99-101页 |
| ·单元类型及算法的选取 | 第99-100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00-101页 |
| ·模型边界条件及冰与桥墩接触类型和算法 | 第101页 |
| ·网格划分 | 第101页 |
| ·影响计算模型的主要因素的计算精度分析 | 第101-107页 |
| ·冰与桥墩接触类型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102页 |
| ·不同单元连接过渡区处理模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主梁网格密度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103页 |
| ·冰排与桥墩接触的近区大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 ·冰排与桥墩接触的近区单元大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 ·接触区域桥墩实体单元网格密度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