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 | 第12-17页 |
|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2-15页 |
| 1.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 第12-13页 |
| 2. 西方思潮的影响 | 第13-14页 |
| 3. 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 第14-15页 |
|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 1. 封建主义的禁锢 | 第15页 |
| 2. 帝国主义的压迫 | 第15-16页 |
| 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第16-17页 |
|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 | 第17-25页 |
|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1. 民生问题是社会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 | 第17-18页 |
| 2. 民生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第18页 |
| 3. 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根本途径 | 第18页 |
|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8-23页 |
| 1. 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思想 | 第18-19页 |
| 2. 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思想 | 第19-20页 |
| 3. 民生主义中的兴办实业思想 | 第20-21页 |
| 4. 民生主义中的发展教育思想 | 第21页 |
| 5. 民生主义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21-22页 |
| 6. 民生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思想 | 第22-23页 |
| (三)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 第23-25页 |
| 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 | 第25-33页 |
|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目标的启示 | 第25-27页 |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扬弃 | 第27-30页 |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 第27-28页 |
| 2.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启发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 第28-30页 |
| (三) 孙中山民生主义一些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内在要求相近 | 第30-33页 |
| 1. 二者都认为解决民生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 第30-31页 |
| 2. 二者都倡导以民生为本的思想 | 第31页 |
| 3. 二者都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 | 第31-33页 |
| 结语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附录 | 第37-39页 |
| 后记(致谢) | 第39页 |